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年度盘点 | 2024年,中国规范制定领域十大事件

来源:中国行为法学会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5-03-13 15:55:55 | 413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03-13 15:55:55 来源:中国行为法学会

此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明确了消费者协会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具体履职要求,同时进一步细化了消费争议的解决相关规定,为消费者维权和争议解决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指引。

      【立法意义】

《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的施行,更好地支持了消费者依法维权,让消费者在面对各种消费问题时有更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更有效的维权途径;为经营者依法经营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引,促使经营者规范自身行为,保障商品和服务质量;有助于推动消费市场的繁荣发展,通过营造安全、公平、有序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促进消费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7.《法规规章备案审查条例》制定


      【立法简介】

      2024年8月19日,国务院第39次常务会议通过公布《法规规章备案审查条例》,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

备案审查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制度,是保障宪法法律实施、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重要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合宪性审查、备案审查制度。

      【立法内容】

      《法规规章备案审查条例》规定备案审查工作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等原则。备案审查的程序包括报送备案、备案登记、公布目录等。法规、规章公布后,应当自公布之日起30日内,依照规定报送备案。不同层级的法规、规章报送备案的主体和程序有所不同,但均需确保及时、准确、完整地报送备案材料。国务院备案审查工作机构对报送的法规、规章进行审查,符合规定的予以备案登记;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备案登记或暂缓办理备案登记,并通知制定机关补充或重新报送备案。经备案登记的法规、规章,由国务院备案审查工作机构按月公布目录,以便公众查阅和监督。

《法规规章备案审查条例》对审查内容与标准进行了详细规定,主要包括合法性审查、政治性审查、适当性审查、协调性审查。合法性审查主要审查法规、规章是否符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是否存在超越权限、下位法违反上位法等问题。政治性审查重点审查新增政治性审查事项,审查法规、规章是否符合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国家重大改革方向。适当性审查内容是审查规章的规定是否适当,规定的措施是否符合立法目的和实际情况,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协调性审查重在审查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或者不同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是否一致,是否存在矛盾或冲突。

《法规规章备案审查条例》还规定了较为完善的纠错机制和监督与保障措施。

      【立法意义】

《法规规章备案审查条例》的出台,是完善备案审查制度的重要举措。推动条例的贯彻实施,要进一步深化对新时代备案审查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条例不仅强化了法规规章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还提升了国家法治化水平,为构建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法治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条例的实施有助于增强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让社会各界更加了解政府决策的依据和理由,增强了公众对政府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8.《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制定


      【立法简介】

      城市公共交通是保障人民群众日常基本出行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具有集约高效、节能环保等特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方式、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如政策保障不完全到位、服务水平有待提升、运营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等。

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专门行政法规,为推动城市公共交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出行需要、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2024年8月19日,国务院第39次常务会议通过公布《城市公共交通条例》,自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

      【立法内容】

      《城市公共交通条例》共六章,包括总则、发展保障、运营服务、安全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覆盖了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重要领域。

第一章总则部分明确了条例的制定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和政府责任等。

第二章发展保障部分从规划调控、设施建设、用地保障、资金金融支持、票价调整机制、财政补贴补偿、优先通行等方面,明确了保障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一系列法规要求。

第三章运营服务部分规定了城市公共交通企业的运营服务标准和要求,包括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及时公开服务信息、不得擅自变更运营线路和时间等。

第四章安全管理部分从多个方面规定了保障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的制度措施,包括加强政府监管、建立应急预案、完善信息共享机制等。

第五章法律责任部分明确了违反条例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处罚、行政处分等。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