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www.chinaxwjd.cn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肖蓉晖 程贺晓 徐颖 王雅群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4-04-08 15:58:04 | 25 次浏览 | 分享到:
面对来势汹涌、声势浩大的新媒体浪潮,一些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特别是以纸媒为主要传播媒介、集中灌输式的做法,如:集中开会读文件等工作方式,正在遭遇效果瓶颈。
1、纸媒受到冷遇,书报文件失去吸引力
集中学习、读书读报读文件,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纸媒相对滞后的传播速度、相对固化的表达方式,其承载的资讯往往由于不新、不活而难以受人关注。相对来说,网络资讯因其跨越时空、即时鲜活,往往赢得广泛拥趸。如:你微博里刚刚收到的一条新闻,可能就发生在1小时前的世界各地,随之还会有即时跟进的后续报道、跟踪评论、实时截图、相关解读,如此的播报速度是传统纸媒无法做到的。
同时,新媒体传达资讯语言更加生动、生活化气息更浓,从而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更容易吸引眼球。现实中,多数干警的阅读习惯,也已从传统的阅读书刊、杂志等方式,向浏览微博、微信等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转变。知名网络写手“和菜头”曾感慨到:“已经没有办法读书。我的注意力根本无法长久地停留在一页纸上。”他将此称为“碎片化生存”的症状。由此,政治思想教育频频遭遇“台上读文件、台下玩手机”的尴尬也在所难免。
2、权威受到质疑,专家学者失去影响力
传统模式下,行业系统内的专家领导、学者教授往往被视为某个领域的权威,他们往往代表和引领着业内的主流声音,其个人也因其身份地位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而新媒体时代,信息来源的单一性、传播渠道的固定性在发生改变,信息网络提供了多元、互动的交流平台,网上论坛、微博成就了人们自由表达的空间,网络赋予了人们更多的选择,人们视野更加开阔,思辨能力更强,人们不再人云亦云、迷信权威,而是更多地比较辨别、独立思考。结果是:一方面,一些专家学者失去了天然的影响力,且稍有不慎,可能就因其不够专、不够精、不够中立,而被无情“拍”落凡尘。如:日前就养老金方案发表言论的某知名学府教授杨某某,就因其关于“退休新论”的一番“雷语”而受到网友无情炮轰。与此同时,一些活跃于新媒体的网络大V、意见领袖应运而生,他们或由于平民草根的“身份中立性”而更容易受到网民信任和认可,或由于不直接关联事件的“权力利益无关性”,其言论对公众的影响也更加有力、更加深入人心,某种程度上,他们比某些所谓的专家教授,更加具有掌控力和影响力,他们大有取代某些权威,实际掌握话语权,引导和控制舆论走向之势。
而今在政治思想工作中我们可能正面临这样的现实:干警对思想政治工作中所施加的影响不会轻易顺从、全盘接受,而是更倾向于将各种信息进行综合比对,经过一番独立自主的思考后再做取舍,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政治思想工作者如果仅仅凭借组织优势开展工作,不加强自身学习,不把问题看深看透,不把道理说清道明,就算是格调再高,也难以真正求得对方的接受和认同。
3、受众成为主体,单方灌输失去说服力
传统概念中,思想政治工作者或多或少处于强势地位,一般的思想教育往往是通过组织内部自上而下的权力体制实现单方说教式的“强制压服”。干警也习惯于“我说你听,我讲你通”式的灌输式教育。新媒体时代开放、互动的环境,促进了人们主体意识的觉醒。人们更尊重崇尚个性,人人都手持麦克风,人人都掌握话语权。这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简单说教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为人们所接受。从日常实践来看,每当遇到困境、疑惑,感到不安、委屈等不良情绪时,人们也很少主动去向思想工作者推心置腹,而是选择随手转发个心灵鸡汤式的微博、在微信朋友圈向好友倾诉心声,亦或是在类似的论坛里发发牢骚寻求思想上的共鸣。
这就要求,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当以平等交流为基础、以互动讨论为途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把对方作为平等的交流对象,采取对话、沟通、倾听和互动的方式方法,真正与交流对象建立起心理和精神上的情感共鸣和价值默契。[④]如果不能尊重个体的主体性,不能采用平等对话、互动交流的方式,将使对方失去沟通兴趣,终止交流,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由于阅历、认知方式、价值取向、利益相关性等方面的区别,干警对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保持更大的宽容度,尊重个性表达,甚至要尊重他人反对自己的权力。从这个角度讲,新媒体环境下的沟通方式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大的考验。
4、正统遭遇恶搞,贪大求全失去感染力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普遍认识可以用两个词语来概括——“严肃”和“严谨”。无论是它的从业者形象、语言模式、还是载体形式,带给人们的感觉都是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谨慎有余而生动不足。受之影响而形成的是“宣传体”拘谨客套的表达方式,有的一味追求穿鞋戴帽徒增繁文缛节,有的过于中规中矩显得呆板单调,有的满足辞藻堆砌实则语焉不详空洞无物,带来的是仿佛不食人间烟火般的疏离感,失去的是走进现实贴近生活的生机,推远了与受众彼此间的距离。而与之效果相对的是,新媒体环境下催生的各种“娱乐体”的表达方式,如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凡客体、甄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