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作为新闻报道中难度最大的舆论监督,准确性则尤为重要。因为舆论监督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报道的可信度,关系到被批评的对象是否能够接受,更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报的评价和党报在群众中的威信。需要说明的是,在很多舆论监督报道中,由于部分当事人选择拒绝接受采访,或者是记者只选择性地选用一方当事人观点来介绍情况,这很容易造成报道的“失实”。因此,在进行舆论监督报道时,要尽量想办法让当事人双方、多方出来“说话”。充分尊重事件双方的真实情况,按照新闻规律办事,是党报舆论监督的根本前提。只有全面客观地展现事实真相,才能把握“话语权”,把握舆论主动权,在促进问题解决上赢得主动。
舆论监督报道要准确,还要抓住关键,正所谓“打蛇还要打七寸”。2010年8月底,笔者采写了《20万人重复参保击中医保体制软肋》。这篇报道主要反映的是,我国以前实行的是按不同身份、职业划分的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医保,非职业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分属人保、卫生两个部门,两个系统不对接,因而出现同一参保人重复参保的情况。据统计,泰州市重复参保人数约20万。
文章刊登后,泰州当地卫生部门相关人员找到笔者,纳闷地说,重复参保人数约20万、公共财政重复补助2000万元,这两个数据很敏感、打在他们的七寸上了。连他们都不知道,记者是怎么知道的?原来,材料来源于江苏省泰州市相关部门的一份汇报材料,宏观介绍了当地推行城乡医疗保险体制一体化建设的情况。几页纸、数千字的材料里,关于重复医保的文字仅有40多字,“在对参保者的信息比对中,我们发现了重复参保的现象,初步统计重复参保20万人,公共财政重复补助2000万元”。
城乡一体化,首先是社会保障一体化。重复参保无疑击中了现有城乡医保体制分割管理的“软肋”,既让医保的公平性饱受质疑,又增加了财政负担,更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必须打破身份限制,尽快建立没有城乡差别的一体化参保体系和统一、高效的医保信息管理系统,让“城里人”和“农村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应该是关系到数亿人的大事,是“总理所想的事情”。
经过思考后,我决定拧出“重复参保20万人,公共财政重复补助2000万元”这一个细节,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采访了泰州市及相关市县社保、卫生等数十个部门,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采访对象都非常配合,他们几乎都反映,这样的情况,全国普遍存在,并说目前很难有好的办法来解决,潜在的意思是只能“听之任之”。我不经意间会多问几句,他们也都能详细地解释,提供相关数据和事例。明明看到制度缺失、公共财政被侵占,却视而不见,很值得反思。现象、原因、解决的办法等,都一一在一个地级市范围内得到了解。
文章刊登后,引起多方关注,省有关部门进行了调查。相关评论不断,新华社新华视点也对类似事件进行了综合分析报道。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也对重复参保现象予以关注,并提出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建议。目前,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已经实现或正在推进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
稳:“舆论+监督”不是把人拉下马,而是善意地打“预防针”
党报舆论监督,会对监督对象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政治压力。地方政府对舆论监督报道持不欢迎态度,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简单分析可以看出,这是地方政府怕出事,弄不好被上级领导看到后,会追究相关责任人。在一些媒体人眼里,舆论监督报道的最好结果也是把人拉下马、处理人。在笔者看来,舆论监督报道是发现问题,并不是要处理人,或者是与哪个人过不去。很多时候,出现这些问题的背后有着这样那样的客观困难,舆论监督报道是帮助地方政府发现问题,善意在给地方政府打“预防针”,从而避免出现更多的类似差错、事故。
2013年8月7日,新华日报报道了江苏省开出环保最严罚单,对兴化市、戴南镇“区域限批”分别为三个月、一年。紧接着,又连续刊登两篇后续报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高密度的关注。作为省级党报如此规格报道,在很多人看来,对地方政府肯定很反感。事实情况是,当地相关部门还主动给本报打来电话,表示:“兴化市政府将痛下决心、铁腕治污,已专门成立工作班子来处理此事,纪委、监察局、环保局也将成立专门队伍加强巡察。对所存在的问题,将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要求,选用科学治污工艺进行整改,污泥将送到有权处理单位处理,危险废物随意倾倒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当地有关领导也认为,新华日报的报道不是像一些都市类媒体那样武断地将责任推给地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