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赵晓勇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4-04-08 15:58:24 | 2208 次浏览 | 分享到:
赵晓勇--党报舆论监督如何让地方政府“满意” 2014年02月21日 10:32:00    来源:中国新闻监督研究中心
 党报舆论监督如何让地方政府“满意”
赵晓勇

【摘要】 舆论监督,是一个把“舆论”和“监督”合二为一的带有中国特色的词组。如何在“舆论”和“监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舆论”和“监督”得以实现,又让地方政府“满意”,很多人把这样的情况形容为“两难选择”。作为省级党报,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好地加强舆论监督,真正履行“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的职责?在近几年的新闻实践中,笔者注意力求寻求这样的平衡点,使地方政府、读者和媒体都“满意”。即,准:“舆论+监督”不仅要准确,打蛇还要打七寸;稳:“舆论+监督”不是把人拉下马,而是善意地打“预防针”;明:“舆论+监督”要一针见血点出症结,更要指明改正方向。
【关键词】 党报;舆论监督;地方政府
 
舆论监督,是一个把“舆论”和“监督”合二为一的带有中国特色的词组,它反映了中国媒体作为“舆论工具”并从事监督的传统,即公众通过舆论这种意见的形态,对权力机构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自由表达看法的客观效果。其最主要的渠道便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是赞扬、建议、批评,其中主要的形式是批评,因为这种形式比赞扬更容易引起关注。目前在我国社会中流通的“舆论监督”,其含义已经从舆论学概念演变成了大众媒介的“批评报道”,“舆论监督”实际上几乎同等于大众传播媒介的监督,即“媒介监督”或“新闻监督”。因此,在许多情况下,舆论监督会“惹怒”地方政府,造成媒体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僵硬。出现这样的情况,实际上是媒体和公众都不愿意看到的。如何在“舆论”和“监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舆论”和“监督”得以实现,又让地方政府“满意”,很多人把这样的情况形容为“两难选择”。
作为省级党报,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好地加强舆论监督,真正履行“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的职责?在近几年的新闻实践中,我注意力求寻求这样的平衡点,使地方政府、读者和媒体都“满意”。
准:“舆论+监督”不仅要准确,打蛇还要打七寸
    2004年前后,在江苏省兴化市大营镇,投资300多万元的串场河大桥建成一年多,却因通往邻市的引桥没有建好无法通车,群众依然靠摆渡过河。最为让人心痛的是,摔伤的群众有很多,有的甚至摔死了。村民宿必荣气愤地说:“几百万的大桥成了摆设,还不如不建!”
接到群众的举报,笔者来到串场河大桥两头的地方政府采访。串场河大桥对大营镇来说,是利大,采访很顺利。可来到邻市地方政府时,当地群众说,政府的人很难找。政府大院镇长、书记的办公室门都紧锁,工作人员见来了一大批记者,感到很难“对付”,都说领导不在。笔者向工作人员表明身份并说,我们是省报、是党报,不是故意与当地政府为难,会如实报道。大营镇的领导所说的情况,也不一定完全属实,也是希望你们领导能够客观地介绍相关情况。这样一来报道会客观、公正很多,希望工作人员能够帮助联系地方领导,哪怕是在电话里简单沟通了解情况。通情达理的介绍后,工作人员答应打电话给领导。在电话里,笔者把这次来采访的大意,和刚才与工作人员所说的内容告诉给了当地镇书记。书记简单思考后,不但愿意接受采访还主动约记者到他办公室去聊聊。
后来,这位镇书记说,以前他们也遇到一些都市类报纸来进行负面报道,当时情况介绍了很多,但刊登出来的内容与事实差距很大、甚至有些内容是捕风捉影,往往给解决问题带来很大的被动,所以现在对媒体来“监督”,他们大多采取避而不见。之所以答应接受新华日报的采访,是因为对党报还是信任与尊重的,相信报道会客观公正。后来,这位书记谈了跨市大桥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实际情况,并不是地方政府从中作梗,比如当地老百姓也有不同意见,建设也很不顺利。工作人员吃了苦却不被理解,使得这项工作进展缓慢。在报道中,笔者注意让两地领导都出来讲话。报道刊登后,两地领导都认可报道并说报道是准确的、比较符合事实。泰州市有关领导得知后,立即召集有关领导现场研究解决方案,并多次协调邻市和省交通厅领导实地考察,大桥很快贯通。通车当天,两岸群众自发燃放鞭炮,舞起彩龙,庆祝“断头桥”成了“连心桥”。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