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www.chinaxwjd.cn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王鉴之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4-04-08 15:57:52 | 5 次浏览 | 分享到:
性的社会力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不仅影响着人民的思想、观念、情绪和行为,而且对社会权利、公共政策形成某种约束和制衡。我国的舆论监督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框架之下,政治体制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因此中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必须首先接受党和政府的领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为对权力体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一起,构成了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监督体系。
(三)、舆论监督是正面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准则。而新闻舆论监督正是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强化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一种特殊的舆论表现形式。舆论监督形式的最高层次是开展自由的新闻批评。是用新闻批评等方式,增强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规、法令落实的力度,推动党和政府中心工作顺利开展的强有力的手段,体现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例如央视《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一些监督类报道,既客观分析了社会现象、原因,又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促进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时间解决的进展,不仅让党委政府满意,而且深受人民群众欢迎。所以也是正面宣传。正面宣传是党的新闻事业坚定不移的方针。正面宣传既包括表扬性报道、成就报道,也包括舆论监督。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地认为:表扬报道是正面报道,舆论监督是批评报道、负面报道,好像表扬报道和批评报道的关系,是截然对立的,其实不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表扬报道和批评报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都是新闻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相辅相成。舆论监督只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鞭挞丑恶,弘扬正气,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促进作用,理应属于正面报道。反过来,如果一篇表扬报道,不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歪曲事实,就不称其为正面报道。
所以,判断一篇报道是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首先应该看其是否以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舆论监督通过曝光、批评、告诫、提醒等,对社会上的一些偏差行为进行了矫正和制约,从而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尽管其揭露的都是一些“负面”问题,但它所产生的作用却是正面的——促使人们主动发现、反思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改进工作。
(四)、舆论监督符合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创办于1994年4月1日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论”为宗旨,开播后仅三个月就在北京的收视率由19.4%上升到2 7.9,这个每天仅13分钟的节目在短短几个月就创出了名牌,那只聚焦荧屏的眼睛得到了人民群众深深的信赖,在全国收视率现己达到30%,观众达三亿多人。《焦点访谈》播出的节目中有1/3是批评和评述性报道,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新闻媒体要从“党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这两个方面选择舆论监督的突破口。既然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监督,那么,舆论监督就不能事无巨细、有闻必录。新闻媒体要注意从“党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结合点寻找舆论监督的突破口,当前要突出五个重点:一是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揭露和批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贪赃枉法等行为,推进依法治国;二是加强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反映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希望和建议,揭露和批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各行其是等行为,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三是加强对党纪政纪执行情况的监督,揭露和批评失职渎职、滥用权力、消极腐败等行为,促进干部队伍廉政建设;四是加强对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的监督,揭露和批评以各种手段和方式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和行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五是加强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风气的揭露和批评,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弘扬社会正气。
   舆论监督报道的事实要十分准确,对因果关系的分析和判断也应符合逻辑、符合实际。近年来,围绕舆论监督工作引发了一些争议,其中部分原因是报道对象对媒体揭露的事实有不同看法。因此,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必须做到实事求是。编辑、记者要深入实际,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防止以偏概全。为了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新闻工作者要像爱护眼睛、爱护生命那样,自觉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在采写稿件时,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要根据主观意图来描写事实;要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必须高度重视对新闻事实的反复核对;要经常检查有没有关系稿和人情稿,有没有应该回避而没有自觉回避的现象,有没有其他“以稿谋私”的行为;要注明消息来源,提前掌握重要事实的“证据”,使舆论监督稿件涉及的事实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果能如此,因舆论监督而引发的纠纷就会大大减少,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新闻舆论力量的凸现,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由于史制、法律不建全而形成的真空,一方面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又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新闻舆论在现阶段的重要性。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