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www.chinaxwjd.cn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王鉴之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4-04-08 15:57:52 | 1 次浏览 | 分享到:
王鉴之--论新时期的新闻舆论监督 2014年02月14日 11:05:00    来源:中国新闻监督研究中心
论新时期的新闻舆论监督
王鉴之
【摘要】 党的十八大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新高度,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发展期、矛盾凸显期这样的一个新的时期下,人民群众对新闻舆论监督的热情空前高涨,党和国家通过舆论监督更好地改进工作,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力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密切干群关系,弘扬正气、鞭挞丑恶,有效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对新时期的新闻舆论监督进行深入,全面地论述,结合新闻理论和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来展开全文。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介绍舆论监督的作用及功能。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舆论监督是改进工作的需要,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二)、舆论监督是民主与法制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三)、舆论监督是正面宣传;(四)、舆论监督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五)、舆论监督是新闻宣传的职能;(六)、舆论监督是反腐败的工具
第二部分是开展舆论监督要坚持的四个原则:根据新闻理论和政治理论,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要坚持以大局为重的原则;二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三是要坚持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的原则;四是要坚持建设性的原则。
第三部分是舆论监督的方法,结合事例从六个方面进行说明,强调了新闻舆论监督要依靠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媒体之间的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的效果。
本文独到之处是对新闻舆论监督的界限作了评估,加强了与新闻立法的联系。
【关键词】 新时期;新闻舆论;监督
引 言
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传媒对党务、政务活动和各级党政机关包括领导干部与工作人员实施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的实质是人民群众的监督,也体现了党和政府通过传媒对社会进行的监督。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发展民主,加强法制,要维护稳定,反对腐败,都离不开舆论引导,离不开舆论监督。
一、舆论监督的作用及功能
(一)、舆论监督是改进工作的需要,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我国著名的新闻学教授甘惜分在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中对舆论监督作这样的解释:“舆论监督的对象是一切权利,其重点是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对前者是监督,包括对决策过程的监督和对决策效果的监督,对后者的监督包括对产生决策人物的监督和对决策人物行为的监督……”,舆论监督也特指新闻媒介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以及对政府和政党的批评,促使其修正错误。
在新中国成立伊始的1950年4月,党中央就作出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决定指出,新闻批评“是为了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保障党和国家的民主化,加速社会进步的必要方法。”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和理论,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一次产生了内在要求,在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重视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舆论监督主要是指新闻媒体运用舆论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我们党和国家始终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力争营造监督人人可为、监督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这一系列重要文献和经典论述,都阐明了舆论监督同党和政府工作的密切关系。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是实行舆论监督的前提条件;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需要,又使舆论监督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内在要求。
二)、舆论监督是民主与法制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手段
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这也是一场巨大的历史性变革,更是党和政府工作的一场中坚任务。改革和民主政治互为表里,而舆论监督又是建设民主政治的不可或缺的手段。2013年19日至20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习近平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④民主与监督具有一种内在的互动关系,舆论监督是民主政治得以实现的基本途径,他在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一个国家政治文化程度对于舆论监督的实现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新闻舆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和悟性的社会力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不仅影响着人民的思想、观念、情绪和行为,而且对社会权利、公共政策形成某种约束和制衡。我国的舆论监督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框架之下,政治体制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因此中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必须首先接受党和政府的领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为对权力体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一起,构成了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监督体系。
(三)、舆论监督是正面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准则。而新闻舆论监督正是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强化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一种特殊的舆论表现形式。舆论监督形式的最高层次是开展自由的新闻批评。是用新闻批评等方式,增强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规、法令落实的力度,推动党和政府中心工作顺利开展的强有力的手段,体现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例如央视《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一些监督类报道,既客观分析了社会现象、原因,又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促进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时间解决的进展,不仅让党委政府满意,而且深受人民群众欢迎。所以也是正面宣传。正面宣传是党的新闻事业坚定不移的方针。正面宣传既包括表扬性报道、成就报道,也包括舆论监督。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地认为:表扬报道是正面报道,舆论监督是批评报道、负面报道,好像表扬报道和批评报道的关系,是截然对立的,其实不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表扬报道和批评报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都是新闻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相辅相成。舆论监督只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鞭挞丑恶,弘扬正气,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促进作用,理应属于正面报道。反过来,如果一篇表扬报道,不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歪曲事实,就不称其为正面报道。
所以,判断一篇报道是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首先应该看其是否以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舆论监督通过曝光、批评、告诫、提醒等,对社会上的一些偏差行为进行了矫正和制约,从而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尽管其揭露的都是一些“负面”问题,但它所产生的作用却是正面的——促使人们主动发现、反思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改进工作。
(四)、舆论监督符合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创办于1994年4月1日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以“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论”为宗旨,开播后仅三个月就在北京的收视率由19.4%上升到2 7.9,这个每天仅13分钟的节目在短短几个月就创出了名牌,那只聚焦荧屏的眼睛得到了人民群众深深的信赖,在全国收视率现己达到30%,观众达三亿多人。《焦点访谈》播出的节目中有1/3是批评和评述性报道,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新闻媒体要从“党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这两个方面选择舆论监督的突破口。既然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监督,那么,舆论监督就不能事无巨细、有闻必录。新闻媒体要注意从“党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结合点寻找舆论监督的突破口,当前要突出五个重点:一是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揭露和批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贪赃枉法等行为,推进依法治国;二是加强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反映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希望和建议,揭露和批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各行其是等行为,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三是加强对党纪政纪执行情况的监督,揭露和批评失职渎职、滥用权力、消极腐败等行为,促进干部队伍廉政建设;四是加强对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的监督,揭露和批评以各种手段和方式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和行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五是加强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风气的揭露和批评,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弘扬社会正气。
   舆论监督报道的事实要十分准确,对因果关系的分析和判断也应符合逻辑、符合实际。近年来,围绕舆论监督工作引发了一些争议,其中部分原因是报道对象对媒体揭露的事实有不同看法。因此,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必须做到实事求是。编辑、记者要深入实际,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防止以偏概全。为了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新闻工作者要像爱护眼睛、爱护生命那样,自觉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在采写稿件时,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要根据主观意图来描写事实;要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必须高度重视对新闻事实的反复核对;要经常检查有没有关系稿和人情稿,有没有应该回避而没有自觉回避的现象,有没有其他“以稿谋私”的行为;要注明消息来源,提前掌握重要事实的“证据”,使舆论监督稿件涉及的事实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果能如此,因舆论监督而引发的纠纷就会大大减少,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新闻舆论力量的凸现,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由于史制、法律不建全而形成的真空,一方面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又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新闻舆论在现阶段的重要性。
(五)、舆论监督是新闻宣传的职能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项基本职能,提高媒体舆论监督能力对社会的安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时也可推动国家的民主建设。“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早在党的十五大上,就对新闻工作提出了这样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一以贯之。坚持党性原则,以根本上说,就是要讲政治。对一个有自信力,旺盛的政权来说,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听不到人民的声音。帮助党和政府了解情况,克服缺点,改善领导,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增强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热情和干劲,正是舆论监督的职志所在。
(六)、舆论监督是反腐败的工具
新一代国家领导人提出了走群众路线,异常自上而下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拉开帷幕。在当前的形势下,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开展积极的舆论监督,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假恶丑的批评和揭露,从而把一些非良性行为非良性舆论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并对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中性舆论,非主流舆论进行示范和指导,新闻舆论监督的责任更为重大,任务更加艰巨。这就要求媒体的决策,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实行某种制约作用。在反腐败中强化新闻舆论监督,既可以避免“运动式”治腐的严重缺失,又能吸收其中某些民主性的有益的成分,既弥补司法,行政监督的不足,又与之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
二、开展舆论监督要坚持四个原则
(一)、要坚持以大局为重的原则
我们的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代表人民的监督,而不是某个团体和新闻从业者个人的监督。要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维护改革、开放、稳定的大局,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热情歌颂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建设中的奋斗业绩,揭露和批评消极腐败现象,鼓舞人民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要积极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舆论监督,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用批评建议的方式强化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力度,把引导性和针对性结合起来,反映民意,推动工作。抓住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找准新闻舆论监督的突破口,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开展舆论监督,要围绕大局,突出重点,抓住全局性的关键问题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集中版面和时间连续报道,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抓住全局性的问题,就抓住了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舆论监督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关大局的问题上,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巨大的替在制衡推动作用,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以大局为重,就是要强化新闻舆论监督的宏观意识,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感觉敏锐并全面把握,对政治局势,经济模式,意识形态、文化环境和社会各阶层的反映进行全面分析与估量,从而形成一种战略意义。没有宏观意识和全局意识的舆论监督,至多只能是一种就事论事的表述,往往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并会有失于谬误。要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严守新闻工作的纪律,从全局考虑深化舆论监督的主题。舆论监督必须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自觉地为大局服务,决不能为监督而监督,为批评而批评决不能把舆论监督当成宣泄个人意气,谋求私利的工具。
(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
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看到局部,又要看到全局,有些问题从局部看,有真实的合理的因素,但若放在宏观上和整体上去观察,就不具有真实性和合理性。同时,事物是发展和变化着的,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和处理问题,对有些问题的理解当时看起来是合理的,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转换是不合理的。舆论监督的力量是靠事实的说明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实现的,不是靠居高临下的压力取得的。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工作,解决问题的,所以我们实施的舆论监督只对所发生的新发生的新闻事实负责,力求避免因为论人不当而造成工作上的被动。
应该看到,目前一些所谓舆论监督只满足于出气式的发泄,而不注意分析所批评的消极现象产生的各种因素和复杂的社会背景,对事物的评价非好即坏,看问题绝对化,批评缺乏分寸感和责任感,这是一种“破坏式”的批评,非但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反而使情况更加复杂化。
在舆论监督上,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急了不行,慢了也不行;不说不行,说过了也不行;嗓子大了不行,轻了也不行;谈多了不行,谈少了也不行;不要好心办错事,产生负面影响。总之,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是支持改革者,鼓励探索者,教育失误者,批评腐败者。
三)、要坚持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的的原则
我们的舆论监督是通过对不良社会现象的批评,引起有关的重视,争取读者的关注和呼应,形成强大的舆论的“场”和“势”,推动问题的解决。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必须首先考虑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如何解决,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舆论监督落地有声,不仅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更需职能部门包括被批评者的配合.只讲批评,不问结果,只能起到揭露阴暗的作用,人民群众看不到处理结果就会丧失信心,也会助长黑暗势力和落后势力的嚣张气焰。
社会效果是检验舆论监督成败的试金石.新闻批评应该是动机和效果的统一,那种不计后果的舆论监督是不足取的。帮忙而不增乱,聚焦而不散光,转化而不激化,是舆论监督的出发点;服从大局,有利于大局,是的归宿点.要善于掌握舆论监督的适度点,防止过热过冷,保持常态不要刮风。舆论监督温度、密度、和力度既要考虑群众的承受力,又要考虑领导的承受力。报道热点,不应加温使热点更热,而是为了缓解。报道难点,不是使难点更难,而是要探求解决困难的办法和途径。公开揭露的重大问题要公开交代处理结果。要学会根据不同时期党和政府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来确定并形成舆论监督的主调,避免不加区别地批评指责,使人无所适从。批评什么,怎样批评,都要有助于解决问题,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威望,有利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四)、要坚持建设性的原则
新闻舆论监督最直接的社会效果是促使被揭露的违法违纪分子受到惩处,不良倾向得以纠正,问题得到解决。但新闻舆论监督必竟不是裁决,在开展舆论监督比较困难的今天,在客观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即使所揭示和批评的问题暂时没有得到解决,舆论监督仍有社会效果,因为澄清了事实,明辩了是非,教育了群众。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党和国家革故鼎新,维护人民群众的社会尊严和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社会稳定,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我们舆论监督的基调是帮忙不添乱,这就决定了新闻监督必须具有建设性。
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必须考虑到社会的承受能力。在当前形势下,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刻,各种各类深层次的矛盾暴露出来,热点、难点问题增多,医疗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下岗再就业,政府机构改革,大中专学生毕业分配,军转人员安排,农民负担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其中不少问题是我们过去没有遭遇过和无法预料的,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
程,也不可能有现成的答案,良好的愿望并不一定有良好的效果,在进行舆论监督时,所以必须重视舆论引导。
舆论监督既然是社会公众利用新闻媒介的民主监督,那么,新闻批评就不是一种个人行为。所以说,媒体一定要有自知之明。记者不能当断案伸冤的法官,不能当拔刀相助的好汉,不能当救苦难救难的菩萨,不能当手持红牌的裁判。新闻批评一定要明确出发点;坚持真理,出以公心,立足稳定,着眼改进;一定要选准切入点,抓准典型,避免误伤,掌握火候,留有余地;一定要把握落脚点: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注重效果,有利大局。
所以,建设意识指的是,批评报道在提出批评提出问题之后,最好还能提出一些建设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有关部门重视、改进,亡羊补牢。
三、舆论监督的方法
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并不是为监督而监督,为批评而批评,只有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和艺术。
(一)、必须依靠党的领导,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
我国的主流新闻媒体是在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充分反映人民意志的舆论传播阵地,进行新闻舆论监督必须取得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事实上,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都非常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并把舆论监督当作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今年,温家宝同志看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的禽流感事件后,立即打电话给其他中央领导和卫生部负责人,指示迅速采取措施,把人民财产安全做好。党中央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做出了榜样,舆论监督得到了普遍的理解和支持。
(二)、要争取被监督者的上级领导部门支持
《工人日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揭露浙江台州市黄岩供电局局长兼党委书记潘祖言贪污受贿,打击报复举报人的事件后,虽然个别领导人予以庇护,又将其易地做官,但国家电力局,浙江南电力公司却高度重视,积极协助浙江省委展开调查,国家电力局还派出了以监察局副局长为组长的工作组到浙江了解案情,督促查处,举一反三,认真整改省电力局也做出建议对潘祖言停职检查的5项决定并直接参与调查,使犯罪分子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如果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配合,这一案件的彻底查处就会遇到重重困难。当无论新闻媒体,还是被批评部门的主管单位,目标都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查清问题,惩治腐败分子违法犯罪分子,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要争取执纪执法部门的配合
舆论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党内的监督等形式不同,性质不同但目标一致。新闻舆论监督和执纪执法等职能部门的监督协调行动,可以形成合力,提高效率,减少周期,使问题得以尽快查处。更由于行政司法和纪委监察部门执法执纪具有强制性,被查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新闻媒体与职能部门一起出动,一起查案、办案,记者可以便利地了解到许多单独采访无法得到的情况和内幕,且有政策可循,有法可依,十分有利于新闻舆论监督的开展,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闻舆论监督又为其营造了声势,扩大了战果。
四)、要争取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新闻舆论监督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呼声,具有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进行舆论监督时,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和支持人民群众出于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往往会把自己了解的情况向报社、电台、电视台举报,并寄予很大的希望。如果离开人民群众,新闻舆论监督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在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时,必须坚定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也应充分注意发动群众,如组织人民群众对某一问题充分发表意见,彰扬正气,鞭挞丑恶,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使新闻舆论监督掷地有声,产生满意的效果。
(五)、媒体之间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舆论监督的强势
很多新闻舆论监督尤其是重大典论监督仅凭一两篇报道,或一家媒体的力量,是难以奏效的,这就要求各新闻媒体之间驾马义协作,形成合力。由海南舆论监督中心组织《海南日报》牵头,会同海南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对几个重大题材的舆论监督报道采取共同采访分头制作,同时刊播,联合作战的方式,并以分阶段、分重点、分步骤的连续报道的形式推出,由于立意新,强度大,不同的新闻媒休各有所长,既有文字、又有声音、图像,既有消息,通讯、评论、特写、又有现场报道,录音报道,专题分析,大众论坛,记者观察等,规模大、气势大、威力大、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对被监督者起到了一定的督促和威慑作用。中国两大新闻媒体《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1998年制定了新闻舆论监督合作的协议。两大媒体将针对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联合调查,然后在自己的名牌栏目《社会周刊》和《焦点访谈》中共同推出,以引起社会关注,促进问题解决从而把舆论监督推向全方位和高层次。
(六)惩罚“不实之诉”
新闻媒体可能因采访环境、采访手段或时效的限制,在报道中部分内容或某些细节与实际情况有出入,但不会产生伤害的后果,因而在不少国家并不被认定为侵权。如果被曝光者想利用人们的厌讼心理,企图通过诉讼来转移公众的视线,达到抵制舆论监督的目的,就构成恶意“不实之诉”。对于这种滥用起诉权进行恶意“不实之诉”的行为要明确规定惩罚措施,处以罚款和令行为人向被告赔偿损失。
结 语
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上是发挥“耳目”的作用.而对下是发挥“喉舌”作用. 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发展民主,加强法制,要维护稳定,反对腐败,都离不开舆论引导,离不开舆论监督。
甘惜分:《新闻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
《中华新闻报》,1999年10月18日。
《中华新闻报》,2004年2月l1日。
党的十八大报告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405页
《中国记者》,1999年第11期。
《新闻爱好者》,1999年第2—11期。
参考书目:
1、童兵、成美:《新闻理论》,人大出版社。
2、童兵、刘志绪:《新闻事业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
3、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4、马克忌、恩格斯:《(新莱苗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
5、毛泽东:《同新闻出版界代表的谈话》,《毛泽东选集》。
6、甘惜分:《新闻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
参考期刊:
1、《新闻学》,1996年3-4期。
2、《新闻学》,1996年-6期。
3、《南方周末》,2004年2月3日第2版。
4、《中华新闻报》,1999年10月18日。
5、《中华新闻报》,2004年2月l1日。
6、《中国记者》,1999年第11期。
7、《新闻爱好者》,1999年第2—11期。
[ 责任编辑: ]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