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www.chinaxwjd.cn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慕明春 赵彩霞:反腐新闻监督的剑走偏锋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4-04-08 15:57:18 | 5 次浏览 | 分享到:
[2]在民众心目中,满足个人欲望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天经地义的,那种曾经被禁锢的欲望全部被释放了出来,消费作为一种能够带来感官刺激和欲望满足的行为而被理所当然地认定为人生价值和终极意义的所在。人们开始遵循享乐主义的原则,追逐眼前的快感,满足不断被刺激和制造出来的欲望,倾向于接受轻松化、娱乐化、感官刺激性较强的信息产品,疏远于严肃、深奥、抽象、耗费时间和脑力的信息内容,特别是不易接受意识形态色彩浓、有思想深度的新闻信息。部分受众的这种偏好“鼓励”了传媒报道的娱乐化现象,表现在传媒对各类奇闻逸事和“腥、星、性”题材的狂热追逐。
除此之外,受众偏离还表现在极少数受众政治热情弱化,信仰恍惚,立场摇摆,对政治话语心存冷漠感和疏离感,甚至对政治事务及相关信息存有偏激情绪和逆反心理。对腐败官员不看腐败事实,只特别关心腐败中“情人”细节,也是这种部分受众心理的体现。
3. 媒介生态环境的亚健康
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加剧了人类本能的放纵,肉身欲望的诱惑和享乐主义的刺激对传统的道德观起到了极大的消融、瓦解、腐蚀作用。在文化亚健康环境下,人们对色情、暴力等信息格外感兴趣,只要是涉性内容,都是人们追逐的热点。在大众传媒的屏幕上、版面上、网页上充斥着婚外恋、不伦恋、三角恋、忘年恋等畸形题材,这在迎合了受众寻求刺激、满足窥私欲这样的不良需求的同时,也容易误导受众对现实产生误读。
由于大众传媒在社会话语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大众传媒报道的倾向性对公众对社会的认识具有固化和强化的作用。“大众传媒所塑造的性别角色极易内化为受众的社会期待,最终影响受众的社会性别认知和行动指南。”[3]国外曾有学者对体育报道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析,发现传媒总是有意强化女性形象的性感化、幼稚化、琐碎化和家庭化的特征,引导受众对女性形象的误读。传媒报道中渲染的女性形象常常是“丰满而性感的身体,迷离而挑逗的眼神,暧昧而诱惑的表情”,充满着从男性欲望出发对女性美扭曲性的界定和塑造。至于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文学作品则充斥着欲望泛滥及下半身写作的现象。人体成了大众娱乐的看台,性欲成了传媒“卖点”的生产线,这种传媒生态环境显然是孳生“张二江模式”的肥沃土壤。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以掌控权力的“贪官”同拥有美色的“情妇”的结合为范本的“张二江”模式的高频率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4. 色情腐败现象的客观存在
当然,反腐败报道中“张二江模式”的背后,的确存在着一个不争的事实:部分官员包养情人的现实确实存在而且有的还很严重。《婚姻法》修改起草专家小组负责人之一巫昌祯教授曾作过一项统计,被查处的贪官中95%有情妇,腐败的领导干部中60%以上与包“二奶”有关。中纪委、中央组织部第二巡视组组长、原中纪委常委祁培文2009年7月给东莞领导干部作党纪、政纪、法纪“三纪”教育报告时,多次提醒,干部必须谨防“第一次出轨”,有些领导干部在外包二奶、养情妇,一般也是有经济问题。祁培文说:“公务员工资并不高,而且大家知道你拿多少工资,老婆也会管着这些钱,拿工资去包二奶、养情妇是不可能的,因为维持这种奢靡的生活需要大量的金钱,没钱怎么办?自然就会用手中的权力去搞钱。”“在中纪委查处的大案中,95%以上都有女人的问题。” [4] 95%这个数据足以证明“张二江模式”确实存在现实基础,也是为什么官员一出现经济问题,传媒报道就会自然关注其是否存在情人的原因之一。有媒体做过统计,从2002年至2007年间,中央累计查处严重腐败的省部级以上官员16位,这些巨贪的“落马”大多都与色、赌、洗钱三大基本方式有关,九成包养情妇,与地产商“权钱交易”以及“权色交易”最为突出。[5]极少数领导干部公共伦理沦丧,折射出“不以包养情妇为耻、反以为荣”的观念,这种观念长期潜移默化,会给官场文化带来恶劣影响,也在客观上助长了“张二江模式”的长盛不衰。
1.拟态环境的变异与官场刻板印象的形成
拟态环境,也被称为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6] 报纸、书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发挥着高效、全新的信息传达效果,其营造的信息空间,已经构成了区别于现实生活的“拟态环境”。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发展,“拟态环境”日益完整、健全与独立,我们的生活在大众媒体铺天盖地的覆盖下,沿着媒体设置的轨迹,习惯和适应着媒体所营造的生活环境。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较早意识到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这一特殊信息环境。他在《舆论学》中指出:现代报刊等新闻媒体乃是人们接触超越视野以外环境的主要工具,媒体的种种信息成为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渠道。这样,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媒体所提示的“拟态环境”。同时,李普曼还指出:“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一个共同的因素,就是在人与他的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他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映。”李普曼不但指出了现代社会信息环境替代客观环境的现实,而且指出这种替代的结果除了影响人的认知行为外,也会影响现实环境,使现实环境无形中涂抹上信息化的色彩,也可以说是“拟态环境被环境化”。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