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关于舆情和舆论逻辑关系以及“舆论素质”与 “舆情法治”的概念性功能性思考

来源:中国舆情法治网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5-02-13 17:37:10 | 2202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4年12月28日,第十届新闻与传播法治学术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在业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年会以数字时代“舆论素质”提升与“舆情法治”建设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智能传播时代舆情生态的系统性变革与治理路径创新。

 

舆情的特点是通常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波动性,受到突发事件、热点新闻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容易迅速变化。它反映了公众的客观需求,具有自发、分散、多元和动态的特征。这种特征表明舆情不仅是社会现象的反映,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2.什么是舆论?

 

舆论是在长期讨论和反思中逐渐形成的相对成熟的观点,通常指公众对某一事件、问题或现象的综合、公开表达的意见、看法和态度。这种看法和态度通常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中形成的,反映了大众的情感、认知和价值取向。舆论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它通过媒体、社交网络、公共讨论等多种渠道表现出来,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

 

舆论的形成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交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传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媒体的报道、社交网络上的讨论以及公众人物或意见领袖的观点都对舆论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尤其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公众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分享和评论形成共识,这种即时性和广泛性使得舆论的形成更加复杂。此外,个人的认知和社会互动也在舆论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每个人在接收信息时都会受到自身经验、背景和价值观的影响,导致同一事件在不同个体中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反应。当人们在社交场合或网络平台上进行讨论时,个体之间的互动和信息交流可能会引发更广泛的共鸣,从而形成群体意见,这种群体心理在舆论形成中不可忽视。

 

舆论具有公共性、指向性、倾诉性、认知差异性和稳定性的特征。首先,舆论具有公共性,它是社会大众的共同声音,反映了广泛的社会关切;其次,舆论具有指向性,通常针对特定的事件或问题,反映公众对这些事件和问题的态度和看法;再者,舆论往往具有倾诉性,公众通过表达意见和感受来参与社会事务;此外,舆论还存在认知差异性,不同群体可能对同一事件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读;最后,舆论最终趋向的稳定性,它可能在短期内受到事件的冲击而发生变化,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共识。

 

舆论的形成既可能源自群众的自发行动,也可能受到有目的的引导。政府、组织或个人通过宣传、舆论引导等手段可以影响公众的看法和态度,因此,舆论反映了社会的倾向,对人们的行为和事态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在塑造或改变社会风气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舆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权力博弈。这使得舆论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反映,更是对社会动态的一种回应。

 

在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舆论的价值和影响力愈发显著,其在塑造或改变社会风气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因此,深入理解舆论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我们理性看待社会现象、参与公共事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舆论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的脉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通过以上综合分析,“先舆情后舆论”还是“先舆论后舆情”两种观点的矛盾归根结底是结果论,到底哪个是事件发生后引起的结果。其实,这两种观点在内在逻辑和时间关系上并非固定不变,也会受到特定事件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舆情在演变过程中有可能没有形成舆论,有的事件也有可能没有形成舆情,所以说舆情有时是过程,有时是结果。舆情不一定都演变成舆论,舆论不一定要靠舆情做支撑。

 

(二)舆情和舆论功能性内在逻辑关系

 

舆情和舆论是社会信息传播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舆情可以是个人的情绪、意愿、态度或意见,而舆论则是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具体而言,舆情是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它可以是公开发表的意见,也可以是内隐的情绪、态度和意愿。舆论强调的是共同的、一致的意见,必须是公开发表的意见。舆情是可以被监测和调控的,公众舆论的监测是舆情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引导是舆情调控的重要手段。

 

1. 舆情与舆论的互动关系

 

舆情与舆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舆情的表达可以影响舆论的形成。例如,媒体报道或公众讨论中的热门观点可能会促使更多人认同或反对,从而推动舆论的变化。反之,舆论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舆情的发展。这种互动过程构成了舆情与舆论之间的动态关系。舆情通常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愤怒、悲伤或欢欣。在此基础上,公众开始进行理性分析,从而形成更为系统化的舆论。因此,舆情是舆论形成的前期阶段,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波动性。而舆论则是在舆情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信息传播和公众讨论逐渐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公众意见。舆情与舆论之间存在持续的反馈循环,相互影响。理解这一内在逻辑和时间关系,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公众情绪和意见的变化,制定有效的公共传播和危机管理策略。

 

2. 把控舆情与舆论的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主流媒体的报道、权威机构的表态等对舆论的引导最终起到重要作用。舆论一旦形成,通常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这就是正确舆论引导舆情的结果。无论是舆论还是舆情,它们的研究基础都是民意。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公众的意见来了解社会的动态。舆论是舆情表达的重要手段。民众和国家管理者可以通过舆论进行互动,从而充分表达民意,使民众关注的事件得以解决。舆情与舆论的区别在于,舆情指的是公众对特定事件或话题的情绪和态度,而舆论则是指这些情绪和态度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共识。传媒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舆论,它们作为信息传播的渠道,既可以反映舆论,也可以通过选择性报道来引导舆论。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