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教育思考:中小学校门口如何更安全更有序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5-03-31 15:32:40 | 30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03-31 15:32:40 来源:新华网

      3月31日是今年的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中小学校门口的安全与秩序状况,直接关乎师生的日常出行安全,也影响着学校的教学秩序。高峰时段的校门口容易成为拥堵与混乱的汇聚之地,这一问题亟待得到有效解决。中小学如何保障校门口的安全与秩序?各校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积极探索?本刊特编发一组稿件,供校长们参考。

  中小学校门口如何更安全更有序

  观点:重构中小学校门口秩序

  当前,一些城区中小学规模很大,学生数量达三四千甚至更多。在这些大规模学校,每到放学时间,几千个家庭的时间表在这里交汇,有的家长提前两小时占位,有的因交通延误在车流中辗转,还有的老人总记错孩子班级的放学位置,放学工作动辄耗费几十分钟。缓解规模大的学校校门口的拥堵问题,要突破增加人力、加强错峰的线性思维,转而向空间要素寻求解题思路。

  规划布局,构建严密的时空“坐标系”。大规模学校可将校园的边界转化为资源。以我校为例,自2022年起,学校师生数量超过6000人。我们尝试过延长错峰时间、增设接送卡点等常规手段,但都效果不佳,直到一次校务例会上,德育处负责人嘟囔了一句:“如果把路封了,几个校门同时开放,多几个班级同时放学,速度更快,也更安全。”这为我们打开了思路。学校东门连接主干道,适合低年级快速疏散,西北门对面是一个社区,邻近的丁字路口是一条主干道,长长的辅道可方便中高年级家长泊车。最为关键的,是要为每个班级设计专属“时空坐标”。比如一年级19个班,在规定时间按每组4个班到达固定地点放学。再比如,六年级(5)班对应西北门西侧的第5盏路灯。这些看似严苛的定位,实则是将抽象时间转化为可触摸的空间语言。

  各司其职,深化协同共治的教育生态。在这个过程中,校家社都要行动起来。各年级组长可带领班主任建立班级分流模型,德育处负责收集家长接送数据。以我校为例,15%的家长步行接孩子,47%的家长骑行电动车,另有4%的家长选择校车接送。当我们把上下学临时交通管制的申请放在交警队长面前时,他坚定地说:“为了孩子的安全,非交通主干道,可以执行。社会人员的解释工作,我们来完成。”家委会则按照每天10人轮流执勤的方式,协助值周教师做好放学工作。从此,交警、民警、巡特警、城管、街道办、家长筑起一张安全“护学网”,为孩子们护航。

  场景转化,让校门口变成流动的育人课堂。实施临时交通管制、分门放学,我们发现了一些微妙变化,二年级学生开始自发整理书包,因为他们知道放学前5分钟属于“静音准备时间”。家长群里开始流传自制接送攻略图。最惊喜的是,校门口交通事故率归零后,毗邻社区的交通事故同步下降21%——秩序的能量正在产生涟漪效应。

  作为学生数量多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秩序的重构不仅解决了放学的难题,更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和家长的规则意识和文明素养。我深刻感到,所谓教育管理,不过是创造让美好自然生长的条件,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和谐韵律的创造者。(作者:高杨杰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西安高新第二学校校长)

  建言:家校不妨共同制定接送行为契约

  打破校门口拥堵的空间格局,关键是人流、车流的疏散。如何将原来被动增加人力、物力的做法,转为家校携手共治?可通过制定家校行为契约,聚焦校门周边空间布局与使用规则,重塑校门口的文明秩序。

  一是划定“文明半径圈”,空间分层赋能。面对校门口“车辆围城”的困局,可摒弃传统的隔离管制,转而发动师生家长共同绘制“校门空间诊断图”。可划定校园周边100米文明半径圈层,赋予不同圈层空间价值。在红色警戒区(0—50米)设置可升降隔离桩,上下学时段自动形成步行长廊,地面喷涂“大手松开处”暖心标识。在黄色缓冲带(50—100米)搭建六边形等候亭,每个亭子对应两个班级,亭顶安装电子班牌,实时显示放学进度。绿色拓展区(100—200米),即在周边商铺设置“文明驿站”,家长凭电子信用积分可兑换免费停车时长、领取等待咖啡等服务。

  二是共绘“亲子接送地图”,明确空间边界。学校可联合家长共同绘制“接送地图”,明确接送区域与禁停范围,双方共同签订《百米接送承诺书》,划定校门百米禁停区,确保校门周边有足够的空间供人员疏散。可在校门外设置彩色地标集散区,以不同颜色区分班级或年级的接送点,让家长和学生一目了然,减少因寻找接送点而产生的混乱。

  三是创新“探路者计划”,优化接送路线。学校还可推出“探路者计划”,鼓励亲子实地勘察安全路线。家长和学生走出校园,共同观察周边交通状况和道路布局,寻找安全、便捷的接送路线。可邀请交通专家为家长和学生讲解交通安全知识,指导他们选择合适的路线。通过实地勘察,让家长和学生发现一些平时容易忽视的安全隐患。

  四是实施“双校门分流策略”,减轻单点压力。学校可依据班级位置规划离校最佳路线,实施双校门分流策略。各班提前向家长详细说明分流路线和注意事项,学校安排教师和志愿者在校门处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离校路线导航小程序,家长通过手机即可查看孩子的离校路线和预计到达时间,确保家校的“无缝对接”。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