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教育思考:中小学校门口如何更安全更有序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5-03-31 15:32:40 | 34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03-31 15:32:40 来源:新华网

  “空间有约”文明半径的重塑,丈量着孩子独立行走的勇气,检测着家长适度放手的智慧,见证着规则向素养蜕变的过程,让拥堵的校门口变成了素养提升的实践场,等待区化身为成长驿站,隔离桩变成了育人路标。(作者:张玉萍 吉林省敦化市实验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设置“双层校门”增加缓冲空间

  校门口的交通问题,本质上是机动车、行人、接送家长和学生之间的路权分配问题。如何在有限空间内优化校门管理,既保障学生安全,又提升通行效率?通过“双层校门”的设计与改造,增加灵活、富有韧性的缓冲空间,是一个可行的优化方案。

  以往,学校门口只有一扇大门,师生、家长、车辆在有限空间内交错行进,高峰期尤为拥挤。根据实践经验,一个比较可行的优化方案是利用学校主入口地面与路面、建筑与地面之间的高差关系,形成“双层校门”过渡地带,既让师生有序出入、家长有序等候,又不过多影响师生活动。

  具体而言,可以根据场地特征,在校门内侧约10米处,加设一道内部缓冲门或进行空间立体设计,形成50平方米至100平方米的“外门—缓冲区—内门”的双层结构。这一区域不占用城市道路,在门口营造出一片柔性的非正式空间,形成介于校内和校外的“户外森林”,既让师生家长不必直接出入校园就能拥有一片等候地带,又不因过度设计而限制上下学接送人群的日常行为活动。在提升安全性的同时,让校门空间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国内外相关案例表明,这一设计改造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导引疏滞,避免拥堵。上学时,外门仅允许家长等候,学生进入缓冲区后,需按顺序通过内门进入校园,放学时,缓冲区允许家长有序进入。二是缓冲等候,确保安全。缓冲区内设有防滑铺面、护栏以及雨棚、必要的景观廊架等,使学生在入校、家长等候接送时更加安全舒适。三是分流人流,提升通行效率。在校门附近鼓励慢行通行优先,将校车、私家车接送区域外移至缓冲区外侧,并配合交管部门设立“即停即走”接送点,减少车辆在校门口长时间停留干扰。同时,引导步行与骑行的学生和家长分道通行,避免不同通行方式的人流交叉。

  合理的空间设计和管理优化,可以有效提升校门口上下学的安全性和秩序感。同时,通过微改造、提颜值、增功能,还有助于打造校门口等候的“幸福空间”,让家长接送变得更温馨、更有序。(作者:毕波 周宜笑;分别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讲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经验:“关车门”服务巧解校门口拥堵

  我校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幕燕风光带景区门口,学校200米范围内有一所中学、一所小学、两所幼儿园、两个社区和一个城市大型购物中心,周边道路资源极其有限。上下学高峰时段,校门口总是被拥堵和混乱笼罩。请物业人员、家长志愿者和值班教师组成专门队伍,为孩子“关车门”,成为改善现状的关键突破口。

  在实施“关车门”服务前,校门口的交通状况可谓一团糟。家长随意停靠车辆,家长还要下车帮孩子开门、拿书包和整理物品,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同时,孩子们在混乱的环境中下车,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危险。

  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开展讨论,决定组建一支护学队伍,身穿统一的红马甲,专门负责为孩子关上车门。物业人员具备专业的秩序维护能力,能有效地引导车辆停靠;家长志愿者熟悉学生情况,与孩子沟通起来更加顺畅;值班教师则可以从教育和管理的角度,关注学生的状态,确保整个过程安全有序。学校对参与人员进行了全面培训,包括交通疏导知识、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技巧、紧急情况的应对方法等,大家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工作流程。

  每天上下学时段,“红马甲”早早来到校门口。当接送孩子的车辆缓缓驶来时,物业人员上前引导车辆停靠在指定位置。紧接着,“红马甲”快步走到车旁,微笑着打开车门,帮助孩子下车,同时接过书包,然后轻轻关上车门,并向家长挥手示意可以离开。原本需要家长花费数分钟才能完成的事情,现在短短十几秒就能解决。

  自从实施“关车门”服务以来,校门口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车辆不再像以前那样排起长龙。孩子们下车后,在专人的引导下有序进入校园,减少了安全隐患。这项服务还增进了学校、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家长对学校工作更加认可和支持,孩子们感受到关爱,也能更开心地投入学习。

  看似简单的“关车门”举动,背后蕴含着学校对师生安全的高度重视,是校门口交通治理的关键“钥匙”。它不仅打开了校门口交通拥堵的这把“锁”,更营造了一个安全、温馨的校园周边环境。(作者:王凯 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幕府山初级中学校长)

  “安全闪送”课程破解校门口困局

  早晚高峰时段,一些学校的校门口被无序停靠的机动车、电动车挤占,车辆拥堵带来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学校安全治理中的“顽疾”。学校的“安全闪送”课程将书包翻找耗时、车辆盲区风险等现实痛点,转化为跨学科实践的鲜活素材,为破解困局注入了新思路。

  师生通过连续两周的定点观察与数据采集,共同梳理出造成校门拥堵的三大核心症结:书包翻找耗时过长、车辆停靠角度不合理、安全风险认知薄弱。针对以上症结,学校组建了由道德与法治、数学、劳动等6门学科教师组成的“安全闪送”课程跨学科教研组。团队成员遵循所教学科的知识要点和实践要素,对真实场景的要素进行拆解,将造成校门拥堵的若干小问题逐一转化为课程资源。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