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门特殊的安全课程,既包含培育安全意识与公民责任感的道德修养模块,也有解构现象的语言表达模块,还有兼具空间建模与算法优化的数学分析模块、工具创新与行为规范的劳动实践模块,以及融入风险可视化的美术设计模块。科学而实用的课程设计形成了多学科合力,构成多维度破解现实难题的教育行动链。
该安全课程始终遵循“场景即课堂、数据即教材”的实施逻辑。当数学公式转化为行动指南、美术创作触发责任认知,学生在破解校门困局中悄然完成从学科思维到公民素养的跨越。在语文课上,学生通过分析家长的停车数据撰写调研报告,发现“书包翻找耗时占停留时间63%”的症结。在数学与劳动融合的实践场,学生发现80%的家长停车角度小于30度,容易导致拥堵,他们随即用三角板测算车道并设计出45度斜停方案,使合规停车率一个月内从21%跃升至68%。劳动课则化身“收纳挑战营”,学生需在30秒内完成书包分层收纳、水杯旋盖检查、鞋带快速打结等挑战,下车耗时从37秒压缩至15秒。美术课上,学生将剐蹭事故改编为《危险三秒钟》漫画,将开车门剐蹭的4秒惊险过程浓缩为生动的画面,推动学校晨间剐蹭事故下降65%。
自“安全闪送”课程实施以来,学校晨间拥堵减少23分钟。在多学科协同下,校门拥堵的困局变成了学生素养培育的课堂——当扎根真实的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教育本身。(作者:陈雪 四川省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校校长)
“接力式过马路”缓解校门口压力
山东省济南高新区金谷小学拥有近2000名学生,学生上下学安全一直是学校最关心的问题。学校位于交通繁忙的区域,学校东西两侧的马路经常车水马龙。学校南门斜对面的大型社区居住着学校的大部分生源,小区居民的日常出行与学生上下学的人潮在此交汇,形成了一幅拥挤的画面。
过去,家长们习惯送孩子到校门口,开车、步行、骑电动车的家长常常堵满了校门口。学校曾经尝试在高峰期实行“两头围堵”的交通管理方法,但难以阻挡拥堵的浪潮。学校还采纳家长建议推行车辆“环绕式接送”,即送孩子的车辆在东侧路口绕一圈后,在学校门口停车,由家长志愿者和执勤教师开启“6秒快接”——孩子提前整理书包、做好准备,车辆停稳瞬间完成接送。这一方法虽然缓解了部分压力,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区家长和孩子面临的问题。让他们绕路,无疑增加了时间和路程成本,但若允许家长直接横穿马路接送孩子,往返的人流会让交通拥堵更加雪上加霜。
“接力式过马路”的灵感就在这一困境中孕育而生。这一方案由学校联合家委会、交警大队共同商讨并制定,将安全防线从校门口前移,直达社区门口。在每天上学、放学的高峰时段,由身着统一标识服的执勤教师手持小红旗,在小区门口组织孩子们过马路。孩子们在引导下,排好整齐的列队,静静等待交警发出的通行信号。一旦收到信号,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引下走向马路对面的学校。执勤教师一前一后相随,不时提醒孩子们注意交通安全。与此同时,另一名执勤教师已从学校门口出发,赶赴小区门口的接应点,准备迎接并组织下一批孩子上学。这一过程高效流畅,家长不用再送学生到校门口,过马路的人流量减少了三分之二,校门口的交通压力也得到了极大缓解。
“接力式过马路”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紧密合作的生动体现,是社会各界对孩子们的无声关爱。通过这一举措,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学校与社区通过紧密协作,为学生撑起了安全保护伞,也为校园周边的交通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作者:李建平 山东省济南高新区金谷小学副校长)
众议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八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姜策:最难的是改变家长的习惯,很多家长怕接孩子占不到有利位置,经常会早早到达校门口,我们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班级群接龙、现场模拟演示及劝导等方式,让家长相信学校的错时安排是科学合理的,让时间观念渗透到每个家庭。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曾汶婷:当前,许多中小学校都设置了“护学岗”,“护学岗”人员的年龄、职业较为多元,学校应开展系统的培训演练,在普及一般安全知识、掌握应急处理方法的基础上,为其传授专业防护技能,并定期开展实战演练,模拟校门口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场景,增强其防护能力。
吉林省延吉市第三高级中学党支部副书记金铁永:在反复论证后,我们构建了三级错峰分流机制,将全校40个班级划分为3个批次,每批次间隔15分钟放学,同时在东西两侧开辟专属等候区。低年级家长通过“电子围栏”接收定位信息,高年级学生则按指定路线自主离校。为破解“提前占位”顽疾,我们与社区合作开放周边停车场,家长凭电子预约凭证可享受半小时免费停车。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华中小学校长李信德:学校紧邻大型商贸区,学生上学放学期间正好是商贩摆摊经营的高峰期,学校研究细化多条整治措施,包括在易堵点位增设多个“安保岗”,争取警力支持,持续开展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与市场管理部门沟通,向商户摊贩耐心解释,引导摊贩规范有序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