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为什么办教育、为谁办教育、如何办教育

来源:人民网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5-03-25 15:12:22 | 176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03-25 15:12:22 来源:人民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民生保障力作为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之一,体现了教育的人民属性,彰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理念。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增强民生保障力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解决好人民群众关于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把握民生保障力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民生保障力蕴含了为什么办教育、为谁办教育和如何办教育的有机统一。科学把握民生保障力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厚植教育强国建设的民生根基。

  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为人民办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体现。增强民生保障力,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价值追求,回答了教育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价值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从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优质均衡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化,从教育精准扶贫到乡村教育振兴……一系列举措有效提升了我国整体教育水平,我国教育事业在保障基本、提升质量、促进公平上取得显著成效。

  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关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民生保障力,意味着要加快建成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更重视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城乡、校际、群体之间的均衡配置,努力使每个人不分性别、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不分贫富等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进一步回应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促进“有学上”与“上好学”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从教育机会、资源配置、制度政策等多个维度夯实教育公平根基,让不同禀赋、不同发展兴趣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多样化成才。比如,在保证教育公益性的前提下,推进“双减”工作,规范治理资本在教育领域无序扩张行为;又如,将教育改革发展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需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的比例超过95%;再如,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等等。这充分保障了教育事业的公益属性。

  提高了教育强国建设的供给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提高教育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增强民生保障力,要更加关注教育强国建设对教育供给的新要求,确保教育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找准教育供给定位、提高教育供给质量、优化教育供给路径,坚持把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相统一,实现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相得益彰。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切实加大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力度,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相统一。同时,适应人口变化形势,推动形成与人口分布相匹配、相适应的教育资源布局,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增强民生保障力需要聚焦薄弱环节

  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是增强民生保障力应遵循的重要方法。聚焦教育强国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深入分析问题,才能为精准施策提供客观依据。

  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尚不充分。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现有教育资源供给不能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择校热”等现象仍然存在,这表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和分布不均的问题依然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仍是影响人民群众教育福祉的关键变量;另一方面,农村教育明显落后于城市教育,尽管农村教育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优秀师资不足、先进教育理念欠缺等仍然是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