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为什么办教育、为谁办教育、如何办教育

来源:人民网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5-03-25 15:12:22 | 181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03-25 15:12:22 来源:人民网

  特殊群体教育保障尚不充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障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受教育质量有待提升。比如,由于父母进城务工、爷爷奶奶照顾精力不济,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隐性辍学”。从可及性上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仍存在诸多限制。比如,虽然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部分省份制定了相应政策,但约束条件较多,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求学的需求不完全匹配。此外,还存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惠及度仍然不够,学前特殊教育和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发展不够充分等问题。

  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考试成绩、升学率仍是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关键指挥棒,热衷“刷题”、素质教育受阻的问题仍然存在。比如,“双减”政策实施后,很多家长仍然让学生过度补课,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压力仍然较大,家庭的教育支出占比居高不下;教师违规有偿补课,由公开变为私下、由线下变为线上,正常课堂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分数”仍是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服务社会能力减弱,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不畅,职业教育与产业升级匹配不够,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等。

  牢牢把握增强民生保障力的实践要求

  增强民生保障力,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提高政治站位,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高度看待增强民生保障力的重要意义。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实现教育系统性跃升和质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

  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瞄准区域、城乡、校际、群体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一定失衡的问题,通过财政转移、对口合作等方式,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完善教育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供给和输入,进一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加快推动城镇学校扩容增位,高质量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通过定向培养、结对帮扶、数字共享,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促进优质管理人员和师资力量合理流动,提高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轮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教育关爱制度化,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精准摸排机制,加强教育保障和关爱保护,确保特殊群体接受优质教育。建立健全与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效能。

  优化教育考核评价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把大中小学实习实践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实习的规范性、公平性、有效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增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互通性,准确解读普职分流政策、增强社会认同度,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畅通路径;鼓励职业院校融进产业链办学,企业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推广高级技能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增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努力做到政府、学校、教师、家长相协同,实现课堂教学水平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支出占比合理的有机统一。

  强化政策支持保障力度。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到实处,落实“一个一般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要求,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机制,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夯实财政保障基础。强化教育法治保障,着力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监督执行力度,为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确保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办好特殊教育,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推进数字化教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不同年龄段和社会群体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

  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呼唤高校勇担民生重任。湖南女子学院始终将教育惠民作为立校之本,以服务妇女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为使命,在增强民生保障力中书写巾帼担当。学院紧扣社会需求优化学科布局,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精准对接民生刚需,让教育成果从校园延伸到社区家庭,为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上书写教育惠民的壮丽篇章作出应有贡献。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