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十位国企负责人谈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来源:人民网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5-03-18 17:00:13 | 270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03-18 17:00:13 来源:人民网

  图①: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中铁华隧联合重型装备有限公司盾构机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烧焊盾构机配件。
  王美燕摄
  图②:湖北宜昌市,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平稳有序运行。
  吴承忠摄
  图③:山东东营市,胜利油田海上钻井平台。
  张 灿摄
  数据来源:国务院国资委

  3月16日出版的2025年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文章强调,“党和国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展所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今天起,本报将推出3期特别报道《十位国企负责人谈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十位民营企业负责人谈高质量发展》《十位科技工作者谈创新》,邀请有关人士共话发展信心、展望发展前景。

  ——编  者

  

  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

  完善创新体系  释放发展潜力

  作为伴随改革开放而兴的能源企业,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始终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动力活力之源,通过优化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

  我们加快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建立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科技研发投入连续3年突破100亿元,取得以“海葵一号”“海基二号”等为代表的一批原创技术攻关成果。完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完成海洋油气工程技术与智能化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重组,牵头共建中国—巴西科技创新中心。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实施专利所有权、使用权分离机制,着力打造“海油众创”品牌,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目前,中国海油已构建完整、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有力带动国内造船、海洋工程、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围绕海洋油气领域打造了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能源央企的重要作用,推动海洋油气能源发展迈上新台阶。一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集聚力量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全力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努力掌握更多源头底层技术。三是持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以科研为核心、以实效为导向的科研攻关组织模式,多举措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全面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以实干实绩奋力谱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海油篇章。

  (本报记者丁怡婷采访整理)

  

  中国中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

  强化“四项保障”  打造国之重器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深化改革强化组织、机制、人才、管理“四项保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强化组织保障,构建基于总部、国家创新机构、技术平台公司、协同创新团队、子公司“五位一体”的高效创新机制。

  强化机制保障。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推进实施骨干科技人才工资总额单列、薪酬保护等措施,提升骨干科技人才薪酬水平市场竞争力。实施科技人才激励三年行动,将激励成效与企业领导班子、领导人员年度综合考评挂钩,确保科技人才激励机制落实到位。

  强化人才保障。突出选拔培养在本专业领域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力的核心科技领军人才。为搭建一流人才吸引集聚平台,成立北京科创公司,着力打造“以北京为中心,以长春、大连、青岛、株洲+长沙为支撑”的“1+4+X”中车特色人才高地。

  强化管理保障。中国中车集团将把研发投入强度始终保持在6%以上,在原创技术培育29个项目中,全面推行“揭榜挂帅”“赛马”机制,促进创新要素顺畅流动。

  前进道路上,中国中车集团将坚决当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排头兵、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为推动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力量。

  (本报记者李心萍采访整理)

  

  中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彤宙——

  破除机制障碍  锻造硬核实力

  作为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全面系统的改革不断破除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阔步迈向科技型、管理型、质量型世界一流企业。

  立足主业,以改革增强核心功能。聚焦“三个集中”布局优化调整总要求,深耕“大交通”“大城市”业务,推动国有资本向国家重大项目和关键交通基础设施领域集中。在国外,蒙内铁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秘鲁钱凯港等一批“一带一路”重大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在国内,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天山胜利隧道等重大工程精彩亮相。

  创新驱动,以改革提升技术实力。我们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顺畅流动、优化配置,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先后突破港珠澳大桥成套技术项目、多年冻土公路等“卡脖子”技术,建造“天鲲号”挖泥船等国之重器。

  做强组织,以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大力推动“四能”改革、“管办分离”、专业化重组,持续做强投资、做大工程、做实资产、做优资本,推动企业发展逐步由“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