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月23日,尼珠河村的小学生们乘坐缆车去学校。 |
![]() |
尼珠河村过去出村的一条悬崖路,村民叫它“天路”。 |
尼珠河在哪?
它是北盘江的一条支流,流淌在云南与贵州的群山之中。高山险峻,峭壁嶙峋,河水在峡谷中奔流,孕育了尼珠河村。
春节前夕,尼珠河村学生乘坐“电梯+高空缆车”上学的故事,让无数网友为之感动。近日,记者走进尼珠河村,探访“空中校车”背后“天堑变通途”的山乡巨变。
悬崖电梯,上学路从3小时缩短至30分钟
尼珠河村是云南省宣威市普立乡官寨村的一个自然村。官寨小学位于山顶,距离谷底垂直高度约550米。学校的51名学生里,有9名来自尼珠河村。
2月24日是学校开学的日子,23日下午,尼珠河村的9名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前往学校报到。孩子们从村子出发,坐摆渡车来到3公里外的一处悬崖。陡峭的崖壁上修建了一座高达268米的电梯,这是孩子们上学路上的第一站——悬崖电梯。
孩子们小跑着进入电梯,虽然已经坐了很多次,5年级学生雷鑫依然很激动。透过轿厢的玻璃,看着谷底的河流越来越远,雷鑫和伙伴们兴奋地分享感受:“还是坐电梯快,再也不用爬山上学了!”
电梯是尼珠河大峡谷景区的配套建设项目。2017年,宣威市引进尼珠河大峡谷旅游项目,动工修建悬崖电梯和索道缆车,2022年建成投用后免费对当地村民开放。
在此之前,尼珠河村孩子的上学路有3条,每一条都不好走。
一条路叫“马道”。尼珠河村组长钱庆辉介绍,这条路是过去村民们赶马的路,坡度小但路程长,要绕行十几公里到山上,走路至少3小时。
另一条路从峡谷穿越,距离较短,只要2个多小时,是学生们上学常走的路。但沿途路窄陡峭,有些地方根本没有路,需要用手抓着石头攀爬,还要穿过几条溪流。到了雨季路面湿滑,很容易摔倒。
在这条路上,雷鑫摔倒过很多次。他最害怕的,是一面高11米的陡崖。村民用锤子在崖壁上凿了一些脚蹬手抓的石坎。孩子们抓着绳子、踩着石坎向上攀爬,将这段路称为“壁虎路”。
第三条路被村民们称作“天路”。这是一段垂直高度200米的悬崖峭壁,大约1小时就能抵达山顶,但全程需要沿峭壁攀爬。“爬的时候根本不敢往下看,只有初中的大孩子偶尔会在家长带领下走这条路。”钱庆辉说。
直到电梯出现,才彻底改变了尼珠河村的交通出行方式,也让上学路不再坎坷。两分钟后,电梯抵达索道平台。孩子们前往索道站换乘缆车,五六分钟就到达山顶,此时离学校还有不到1公里的路程。曾经动辄3小时的上学路,如今全程不过30分钟。
通电通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抛开恶劣的交通条件,尼珠河村是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这里依山傍水、气候温润,适宜农作物生长。
宣威市副市长丁宪魁11年前是宣威市摄影家协会的一员。第一次来尼珠河村采风时,他就被这里的峡谷风光所吸引。
“尼珠河村山高谷深、古树林立、河水清澈,野生猕猴在林间穿行。村子里种植的生姜、芭蕉、橘子随处可见。”那次,丁宪魁拍摄了上百幅尼珠河村的风光美景,刊发后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和驴友前来探访。
不过,这也意味着这里的闭塞与隔绝。2002年之前,尼珠河村没有通电,许多村民家还在使用煤油灯。
村民陈顺兵今年54岁。他记得,1999年,与村子一河之隔的贵州朱家寨村拉通了高压电线,村民们家家点上电灯,每到晚上,河对岸灯光闪烁,而尼珠河村则漆黑一片,沉寂得仿佛睡着一般。
“对岸的村子晚上经常会放电影,村里的年轻人听见声音按捺不住,脱了衣服挂在脖子上,游到对面去看,看完再游回来。”陈顺兵也是其中一员。他说,当时全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早日通电。
2002年10月,南方电网云南宣威供电局派人进村勘探线路、架设电网。由于没有通路,许多材料需要人工搬运。“全村人都来帮忙,青壮年背着上百斤材料运输。”对当时的情景,普立供电所的缪应乐记忆犹新。
500多米落差,近1000米电线,足足架设了3个多月。通电那天下午,缪应乐找遍全村,没有一个灯泡。他爬上山买灯泡,又摸黑下山,回到村里已临近午夜。灯泡点亮的那一刻,全村人涌了过来。村民点燃鞭炮,像过年一样开心,有些老人的眼里闪烁着泪花。
如今,尼珠河村及周边的基础设施愈发完善。2018年,尼珠河村进行电力线路升级改造,在山崖顶和对面河岸的贵州地界分别立起两基110千伏的电塔,形成了“一线飞两省”的景观。2021年,普立乡到官寨村委会的30公里柏油路修建完成,如今成为热闹的旅游专线。完善的道路给尼珠河村带来源源不断的游客,也让村民能走出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
发展旅游,提升人居环境和服务质量
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尼珠河大峡谷景区火了。
“专业旅游机构统计数据显示,尼珠河大峡谷景区热度最高时挤进全国前二十名。今年春节假期,景区每天接待游客近万人次。”普立乡党委书记杨洁说。
游客的到来,让尼珠河村迎来宝贵的发展机遇。在村口的一棵大榕树下,村民陈关鹏开了一家“大榕树客栈”。春节假期,客栈每天都是满房状态,想订到房至少要提前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