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人工智能时代 新闻媒体的责任与使命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4-10-14 14:17:17 | 729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4-10-14 14:17:17 来源:新华网

  价值对齐旨在让人工智能在道德原则、伦理规范和价值观上与人类保持一致,以确保其能以对社会无害的方式运转。但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向谁对齐”“如何对齐”的问题依然难以解决。在媒体领域,不同国家的媒体人在新闻价值判断、职业身份认同和采编操作惯例上都存在差异,很难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媒体应用标准进行对齐。哪怕是“真实”“公正”“非歧视”等原则性的新闻理念,通过技术路径进行抽象、量化和对齐也存在失灵风险。例如,当亚马逊公司尝试利用人工智能筛选求职履历时,人们很快就发现算法在大量“过滤”女性申请人,类似的性别偏见、种族歧视等在新闻编辑部的人工智能应用中同样难以避免。

  更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与新闻生产紧密结合,其操作规范和运行逻辑会影响编辑记者对什么是新闻、什么是好新闻、什么是有价值的新闻的评价标准,新闻价值体系面临新的调整与更迭。而如果新闻生产过度强调以技术规则限定记者行为、以流量数据评估新闻质量、以程序规范衡量新闻价值,将可能导致工具理性偏离价值理性、新闻价值偏离公共价值、新闻媒体偏离社会主流,影响其正向社会功能的发挥。

  3.监管制度之失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快速发展,催生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但相关法律制度还存在时间差、空白区⑨。尤其在隐私、版权等具体问题上,相关共识达成和制度建设仍需加快步伐。

  隐私数据保护与人工智能发展之间存在着天然矛盾。海量的人类行为和知识数据是人工智能升级迭代的关键要素,其各种应用场景同样基于大量个人数据,人工智能对数据的高度依赖令隐私“无处遁形”。2023年,意大利就曾因隐私数据问题一度禁用ChatGPT,并限制OpenAI公司处理意大利用户的相关信息,英国、爱尔兰等多国也启动了针对人工智能大模型违规收集数据隐私的调查。在媒体领域,用户数据虽然有助于新闻媒体提供更加便捷、精准、高效的信息服务,但也让隐私泄露风险进一步加剧。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守卫者,媒体在划定隐私边界、化解隐私悖论中面临更为苛刻的伦理期待,人工智能则进一步提高了这一问题的广泛性与敏感性。

  随着信息生产权、加工权、发布权和转载权不断下放,人工智能带来的版权争议也日益凸显。对媒体而言,专业、优质的新闻报道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学习数据集,但其生成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原始数据的影子,容易对部分专业媒体的内容版权构成侵犯。2023年12月,纽约时报正式向OpenAI及其投资人微软公司提起侵犯版权诉讼,指控这两家机构未经许可就采集该报数百万篇文章以训练人工智能。这是全世界首个人工智能公司被大型媒体机构起诉侵犯版权的案例,也成为了媒体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版权问题的一个缩影。此外,人工智能辅助生产的新闻产品的版权归属与利益分配问题,同样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如何保障各方合法权益,建立公正透明的版权机制,对各国立法者提出了迫切要求。

  四、智能应用加大发展鸿沟

  和任何其他影响深远的技术突破一样,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会带来社会财富和权力的转移,引发一系列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带来关于贫富差异、城乡差别、南北差距等问题的讨论。这些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公平分享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让技术成果惠及全人类。

  1.个体差异与“弱势群体”

  拥有人工智能技术的人在未来将更具竞争力和优势毋庸置疑。但由于认知能力、资源占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差异,老年人群体、低学历群体、低收入群体等在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不断被边缘化,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新型的“弱势群体”。

  以老年群体为例,《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曾断言,“人类的每一代都会比上一代更加数字化”,在全球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与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双重作用下,老年群体往往因信息技能水平不高、学习能力下降、身体机能退化等,无法获取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红利”,走向“抵制”与“沉迷”两种极端。一方面,大多数老年人对新技术新事物更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很难接受并掌握新的技术应用;另一方面,部分老年群体则极易陷入“数字沉迷”,更易遭受虚假信息、算法欺骗、信息茧房等带来的伤害。

  2.城乡差别与“智能洼地”

  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城市和乡村间的“智能鸿沟”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和经济问题。这种差距不仅存在于社会发展、要素配置、教育水平、基础设施等方面,还在于个体收入、文化素养、信息技术能力、知识观念等方面。

  在中国,城市用户多已接入5G和千兆光网,而农村网络服务在速度和稳定性方面跟城市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人工智能新技术公司也大多集中在北京、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西部地区寥寥无几。在美国,人工智能“洼地”甚至“荒漠”也大范围存在。《华盛顿邮报》在2024年6月的一篇报道中指出,“美国农村地区对宽带服务的等待已久,多数地方仍依赖通过铜线传输速度较慢的互联网,无法传输大量数据,一些地区甚至根本没联网。”在少数族裔和原住民居住的广大乡村地带,“断网”问题尤为突出。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资源失衡等问题也愈加突出。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从小有机会亲身体验科技的魅力,感受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新奇与便捷,了解人工智能背后的科学逻辑;而对大多数乡村孩子而言,“人工智能”只是一个抽象的词语、模糊的概念,他们对此缺乏具体感受和理性认知。显然,人工智能“洼地”的普遍存在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社会的分化与撕裂,技术发展的“红利共享”仍任重道远。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