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人工智能时代 新闻媒体的责任与使命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4-10-14 14:17:17 | 719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4-10-14 14:17:17 来源:新华网

  1.超越时空,随时触达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让传播超越时空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任何场景都能到达用户。

  媒体智能系统能够根据用户行为、立场、兴趣偏好的动态变化,第一时间捕捉用户的即时需求,在重大新闻事件爆发时,迅速识别并推送相关资讯。大模型还可以根据已知信息进行信息补全,模拟事件发生经过和还原新闻现场,用具象化的方式解释新闻事件,确保用户在“黄金时间”获取真实、全面的信息。

  智能驱动的场景感知贴身服务,能够识别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推送与其生活紧密关联的内容。NBC环球在巴黎奥运会期间新推出电子商务广告工具“虚拟售货亭”,结合受众观看节目时的消费习惯,推出不同类型的广告服务。未来,越来越复杂的算法总能随时随地感知用户对于信息获取、商品交易、享受服务等多元需求,用户到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并以合适的方式呈现出来。

  2.虚实融合,身临其境

  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技术结合,搭建起全方位、多感官、多维度的传播场景,为沉浸式体验增添智能维度。

  全息通讯叠加强大的算法、算力,让高保真的数字化影像实时呈现,用户可化身为与自己等比的虚拟形象,在虚拟世界中通过“数字分身”实现实时互动,不仅可在人与人之间创建更真实的情感联结,更能够使用户“亲身”体验难以获得的现实经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利用“虚幻引擎+XR+虚拟演播室技术”,在台风“摩羯”等相关报道中实现室内与户外多场景的丝滑转场,不仅显著增强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也提升了报道的艺术表现力;《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时代周刊》等也利用AR技术还原NASA火星任务、重温阿波罗11号执行任务全程、呈现亚马逊热带雨林变迁,给用户带来更真实、直观的感受。

  人工智能与多模态技术的融合,还将实现文化、地域、传统、美学的数字化跃迁,广泛应用于历史文化艺术的传播。用户可以用手代槌敲响虚拟国家一级文物——曾侯乙编钟,亲身体验国宝魅力;用户可以深入一砖一瓦、每一幅壁画、每一处雕刻都被精准还原的巴黎圣母院,以全息全感的方式领略这座世界级文化遗产的历史回响与艺术精髓。

  3.人机交流,达意传情

  媒体利用大模型技术,采用人性化的对话方式提供信息内容,打破传统媒体与受众间的单向传播模式,实现双向交流和互动,使用户在信息获取过程中有更多的参与感。随着机器对人类心理洞察、情绪感知能力的不断增强,人工智能还将推动媒体从“物理性媒介”向“心理性媒介”过渡,使用户在信息接收过程中,得到内心抚慰和情感满足。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新闻活动中已有一定的“主体性人格”,借助人工智能开发的“新闻管家”“信息伴侣”等垂直化应用,将具有更强的社交智能,能根据其所定位的角色、个体信息和个性化需求来定制功能。随着聊天的不断深入,用户会发现,这些人工智能在交互中越来越主动,会自行引入新的话题、提供意想不到的额外信息和情感支持,用户也可以对人工智能的回答进行反驳、质疑,促使其不断提高回答质量。在互动中,人工智能已逐步从“工具”发展成为“伙伴”。

  三、业态新前景

  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④在人工智能驱动下,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传媒业态正从简单的“+AI”(将人工智能作为辅助工具)逐步提质升级到“AI+”(人工智能成为核心驱动力)的新高度。展望未来,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传媒业态或将加速呈现万物媒介化、媒体平台化、产业数智化的新前景。

  1.万物媒介化

  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⑤人工智能,正携手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让“万物皆媒”成为现实。

  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信息传播将突破人的限制,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泛在化连接。如无人机、摄像头、传感器等应用,延伸了人的“感官”,可触达远距离、多维度的信息。生成式人工智能则更像“人脑”,具有归纳总结、推理演绎、内容生成等功能。这些具备了泛媒介化媒体属性的“智能体”,与人协同融合、自我进化。

  在“万物皆媒”的时代,几乎任何智能终端都不仅是内容分发接收终端,也是人机互动、协同、陪伴的能动主体。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音箱、智能手表等终端的传播潜能日渐凸显,对智能终端及其采集数据的控制和利用,也将成为传媒业及媒介生态中的新竞争力。新闻媒体积极适应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面向高速移动环境下的媒体应用场景,基于人工智能、生物传感、情感计算等技术进行个性化音频内容推送,拓展新闻信息传播应用场景,打造传感器技术与新闻传媒融合新模式。未来,人体终端化、脑机接口技术等,更将不断扩展人类信息传播和精神交往的广度和深度。

  2.媒体平台化

  平台作为数字基础设施,具有强大的技术、庞大的用户群以及将不同群体相连接的能力,成为“重构传播权力”的重要力量。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支撑下,“媒体平台化”的现实可能和未来空间进一步被拓展。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