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www.chinaxwjd.cn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从“记者”到“学者”

来源: 新闻战线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4-06-07 09:58:00 | 1458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4-06-07 09:58 来源: 新闻战线

 作者简介:孙德宏,文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二级教授。曾任工人日报社社长、总编辑,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系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曾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其中通讯《寻找时传祥》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分别被节选、全文选入全国初中、高中语文课本。著有《新闻的审美传播》《凝望——一七几几年:曹雪芹康德们的故事》等11部专著。

  2022年3月7日,我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委员通道”上接受记者采访。记者希望我谈谈对新闻人的期望与建议——这个问题令我十分感慨。30多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几乎就是我职业生涯的全部。赶巧的是,就在走上“委员通道”的几天前,我刚刚办毕全职调往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做教师的工作手续——也就是说,此时的我已经不再是一名职业记者,而是一名专职的新闻传播学教师了,或者说,我开始了从“记者”向“学者”的转向……

  关于“记者”:努力采编有思想、有专业的报道

  从1987年做记者起的30多年里,我撰写消息、通讯、新闻分析、新闻评论、专栏文章、报告文学,以及业务研究论文、学术著作等,大约300万字,一些作品也获得了奖项……其中,作为记者,主要有两点体会。

  做记者,应该努力采写“有思想”的报道。1995年我采写的新闻通讯《寻找时传祥》,被评论为“留下了一个时代的印记”。这个报道之所以在20多年后还能够被人记起,那是因为它确认和弘扬了体现在那些普通劳动者身上的“正直、敬业、奋斗”等优秀品质,是因为它与当时乃至今天的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追求与渴望产生了共鸣……这就是我对这个报道及其影响的基本认识,也是我期望和建议年轻新闻人多去报道普通劳动者的原因。或者也可以认为,虽然当时(1995年)报道时传祥已没有什么新的事实,但报道通过“寻找时传祥”提供了一些新的感悟,比如做一个正直、敬业、奋斗的人永远是光荣的;比如对人的精神家园的追求与渴望……正是这些新感悟既构成了“新闻”,也与读者形成了思想与情感的双重共鸣,思想就是事实,报道思想也是报道新闻,而且可能是“好新闻”;事件本身是“事实”,而“事实”背后的“思想”才是“新闻价值”之所在——由此可见,“思想”对记者而言是何等重要!

  所以,后来我又进一步建议记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能力,“把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我更坚定地认为,树立这样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并以此作为采写新闻、叙述事实的出发点和阐释立场,这是一个“合格记者”成为“卓越记者”的必由之路。

  后来,听朋友说,我和其他几位委员的这场“委员通道”答记者问,通过各种传播渠道,浏览量过亿,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同行和学生还经常与我谈起这场答记者问……这令我很吃惊,也很感动。认真想来,一个正常采访何以有如此之大的反响?应该是它与同行有了“价值认同”的思想共鸣。可能这也正是这篇追寻数十年前一位普通劳动者的新闻稿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并被选入全国初中、高中语文课本和很多大学新闻学院教材的原因吧。

  另外,从新闻传播的专业角度而言,央视的这一次传播实践对我们新闻人也有很大的启示:在新媒体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新媒体,还是融媒体,做权威的大平台,多推受众关注、价值大新闻,都是收获好的传播效果的根本途径。

  做记者,报道要“专业”,要做一个有“专业分析力”的记者。我在1993年年初采写的一篇新闻分析——《房地产一级市场亟待整治》,曾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后来还获得了第四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当时全国最大的新闻热点之一是房地产狂潮。仅以南方某市为例,到处批地、建房子,20年后该地还可见一些烂尾工程。城市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最后一查,批出60平方公里。我通过采访调研得出的结论是:房地产一级市场已经过热了,需要警惕……

  这个报道引起一些“动静”:对有关部门来说,好不容易自己主管的事项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你却说“过热”了;对大量开发商来说,“过热”就得“治理”;对“炒房者”来说,可能就是收益的大幅缩水……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篇报道的分析是扎实的,结论是正确的。有同行说,这篇报道“敢说”“胆大”“有担当”。但我觉得,“敢说”“胆大”之类,未必是记者的优秀品质,做扎扎实实的采访和调研,得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结论,才应该是记者的追求——当然,做到这一点,其中最基本的也较难的是,报道者不仅要有较好的新闻传播专业的素养,更要有所报道领域的专业能力。

  讨论专业的房地产市场问题,并得出直接关涉甚至可能改变宏观经济走向的某种结论,需要对房地产专业和宏观经济形势的把握,需要对经济学知识、方法、原理等的长期积累……这些显然都远远超出了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范畴。由此看来,相较其他专业而言,新闻传播的“门槛”可能并不很高,但做一个优秀记者的“门槛”则是很高的。所以,前辈们苦口婆心的那句“做个专家型记者”,确是金玉良言。

  “做个专家型记者”确实不是什么“新话”——那些“大记者”“大编辑”几乎都具有这样的品质。我对所报道领域的专业基本处在一知半解的层面,更不敢说自己是个“专家型记者”,但我确实是做了很大努力,研读了很多报道领域的专业书,甚至也写了《开发商决策论》之类的“学术著作”……永远在向优秀者学习,力争与大专家能平等对话,尽量向“专家型记者”这个目标靠近——做一个“有思想”“有专业”的记者,是一个很好的目标,也是很高的标尺,值得我们用整个职业生涯去追求。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