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www.chinaxwjd.cn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从“记者”到“学者”

来源: 新闻战线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4-06-07 09:58:00 | 1754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4-06-07 09:58 来源: 新闻战线

  就“研究”而言,无论学界、业界,尽管各有各自的专业、规矩、追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大家的“研究对象”都是“新闻传播实践”。缺乏实践支撑的学术研究是无源之水,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是无头之蝇。毋庸置疑,新闻传播是门科学,是有其专门规律的,学界、业界的共同目标是通过各自不同方式的劳动,“找出”并遵循这个“规律”来减少社会交往沟通成本,提高报道质量和传播效果——由此,学术研究才能生产更多“新知识”,业界实践才能生产更多“好报道”。学界、业界的研究与实践都应该既把新闻传播已有的、未来的技术、规矩、手艺弄清楚、讲明白,也把作为精神产品的新闻传播的“精神”“思想”弄清楚、讲明白。

  在南开新闻与传播学院,我主要开了两门课:《新闻传播美学》《文化经典国际传播研究》。关于新闻传播美学,前面已经说了一些。关于“文化国际传播”,我的思路是:国际传播研究与实践,应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目标,用“交流、互鉴”范式代替“比较、冲突”范式;从“价值认同”出发,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本遵循,通过对《红楼梦》、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与接受,以及俄罗斯文学、德国古典哲学在我国传播与接受的特点及其演变的深入研究,明确提出并阐释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国际传播的实现路径是“审美传播”;通过对当下我国文化“走出去”“走进去”实践的梳理和研究,明确提出相关运营实践应按国际市场规律办事,在“自主传播”的同时更多完善“他者传播”等对策建议……这里的重点有三个:一是“价值认同”,没有价值认同的“传播”就难有“接受”;二是“审美传播”,只有传受两大主体形成情感共鸣,才有好的传播效果;三是“学术”要服务“实践”,既要把实践经验上升到“规律”,也应使这“规律”能切实服务实践。

  另外,我也随时关注着当下新闻传播实践中的一些新的现象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比如“暖新闻”“卓越新闻人”“新质生产力”与媒体深度融合等等……上述思考的结果,断断续续在《出版发行研究》《读书》《新闻战线》《中国记者》等报刊发了七八篇学术文章,有的也被《新华文摘》转载……

  检视我的职业生涯,作为“记者”,虽很努力但仍有不少遗憾;作为“学者”,仍将努力但差距依然较大,甚至可能也算不上学界想象中的“学者”——我更清楚的是,做“有思想的学术”或“有学术的思想”,是一个极高的目标,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期待,在新闻传播教育的岗位上,把这些体会与青年学子——未来的新闻人们做些交流,并期待他们在学习、掌握新闻传播基本手艺和基本规律的同时,使得上述这些认识和体会成为大家认同的职业追求,进而为“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