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舆论环境下,主流媒体面临“流量焦虑”时如果定力不强就会造成“技术动作变形”。有的把做大做强正面宣传片面理解为“吸粉引流”,放松了把关,做“标题党”、打“擦边球”;有的过于追求表达形式的酷炫,放弃了对优质内容的坚守,一些新媒体产品表面光鲜亮眼,实则空洞无物。无论传播格局如何变化,传播形态如何丰富,优质的内容都是舆论场上的“硬通货”,最根本的还是要下功夫从受众的角度去考虑传播效果、打造传播精品,把受众的需要与新闻的生产精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要精准把握好时度效,发什么、什么时候发、怎么发都是衡量新闻价值、把握主流价值的要义。
树立鲜明的传播导向,以宣传效果“论英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把传播力置于“四力”之首,是总书记对新时代舆论格局和传播形态发生的深刻变化所作出的科学判断,也对新征程上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全媒体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化的平台及其技术应用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社会交往和社会动员功能,能够满足大众信息获取、关系建立以及发挥影响的需求。这就要求主流媒体改变过去的“只管出发、不问抵达”式的宣传,认识到传播是“硬道理”,树立效果导向,以有效的传播追求最优宣传效果。
用小切口找到传播入口。大主题也有小角度,大道理也能讲出小故事,如同压强原理,受压面积越小,受力点上的压力越大,小切口讲故事给人的印象会更深刻,传播会更容易入脑入心。主流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必须善于化大为小、化整为零、化硬为软,在小切口上捕捉核心新闻点、社会关注点和受众兴趣点,努力从点上突破,更多地通过故事、人物、现场等来表达重大主题。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出十周年,在谋划这组大主题报道时,河北日报努力讲出精彩的小切口故事。在反映交通协同方面,通过前期调研采访,先是锁定了在建的厂通路潮白河大桥,因为它是河北与北京在建的跨界新通道,也是京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的标志性工程。之后又把切口再缩小,聚焦到了大桥的第26号桥墩上。因为京冀当地的分界线就是从这座桥墩的水下穿过,而且它也是整座桥施工难度最大的一座桥墩,是两地政府和工程技术人员合力攻坚建成的,它的故事就是京冀交通建设协同创新的缩影。通过近半年时间的采访跟拍,短视频作品《26号桥墩》讲述了京冀两地打破常规、“用协同方法建一座协同的大桥”的创新实践,展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凡历程,报道被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全国100多家广电媒体客户端、微博、微信、B站等新媒体平台同时推广。
从“移动优先”到“移动短视频优先”。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在推进媒体融合的进程中,“移动优先”成为一种先导理念,如今,受众已经越来越多地向短视频平台聚集,主流媒体需要把握当下的传播规律和渠道,把“移动优先”升级为“移动短视频优先”,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效的办法实现短视频传播的突围。
一是把移动短视频特别是竖屏短视频作为日常报道的标配,作为一种新的新闻体裁,实现首轮传播。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对所属媒体的记者提出要求并纳入考核,记者采访结束后第一时间制作竖屏短视频,通过河北日报客户端、纵览新闻客户端以及第三方平台媒体号发布。短视频上要求有记者署名,表明这是原创新闻报道,同时也提醒记者要对短视频的真实性负责。二是推出更多短视频栏目和精品报道,以“战”代练,倒逼采编人员提升网感和传播能力。短视频特别是竖屏短视频的传播逻辑是全新的,比如前3秒必须抓人、节奏要明快、语言状态要积极等,需要重塑正面宣传的叙事逻辑、语言逻辑、画面逻辑、声音逻辑等,让传播更具网络特性,贴合当今受众接收信息的心理。
在新闻价值中挖掘“情绪价值”。“共情”是打通传播通道的“密钥”,做好正面宣传也需要“高情商”,这需要我们不仅要重视新闻价值,也要注重“情绪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讲话和重要演讲中,会根据实际情况巧妙地讲一些谚语、故事等,以迅速拉近听众情感、引发听众的共鸣,体现出高超的“共情能力”。我们要善于把新闻中的“情绪价值”发现并挖掘出来,把理性概念变成感性故事、把理性叙事变为情感叙事。一是要敢于切热点,一个不关注受众关切的媒体,势必不会得到受众的关注,要借鉴“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成功出圈的经验,在热点上做文章、做好热点文章。二是要善于放大新闻中的情绪点,打造正面报道的“燃情时刻”。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纵览新闻”关注普通人的“凡人微光”,推出《热搜TA!找到啦》等栏目,第一时间追踪采访上热搜的暖新闻中的主角,点燃普通人心中的英雄梦,激发出情感共鸣。
熟练运用传播技巧,小处着力转作风改文风
把握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既要重理论,更要重实战。在实践中同样需要从小切口入手,从日常采编具体工作一点一滴改起来、做起来。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正面报道要改变传播的叙事方式,从讲道理到讲故事。综合宜少,典型宜多。尽可能多地从微观叙事入手,报道具体的人和事,少一些“大而全”式的综述式报道。一具体就深入,“小而美”的报道既解决了报道的可读性、可看性,又能将正面报道向深度开掘,可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河北日报策划推出《“一带一路”上的幸福回响》系列报道,以《米奇建房记》《拉斐尔的生活迎来“晨光”》《阿米拉过上了好日子》《比奈成了外科名医》《库瓦里曲周“取经”》等为题,讲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普通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背后,是共建“一带一路”走过的十年和一座座“合作丰碑”,这样的微观表达比宏大叙事更容易打动受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