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重返“农门”探索十年村官路大学生扎根基层当脱贫领头羊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4-04-08 17:45:35 | 186 次浏览 | 分享到:
重返“农门”探索十年村官路大学生扎根基层当脱贫领头羊 2015年12月14日 14:21:51    来源:新华网

爬山路、访村民是张阳的工作常态。 

10年前,带着微笑与难掩的学生稚气,刚满20岁的张阳经常穿着迷彩服行走在田间地头,询问、倾听、交流、沉思。劳作中的村民们时不时低声探讨,“哪家的娃儿总在我们村窜来窜去?”“听说是新来的村主任助理,刚分来的大学生村官。”……

10年后,已到而立之年的张阳,依旧奔波在村头小巷。生猪养殖、食用菌培育、林下养鸡、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搬迁……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张阳忙碌的身影已然成为村民们眼中再熟悉不过的风景,“小张书记,这件事我该怎么办?”“小张书记,你就是我们的救火机。”……

10年耕耘,张阳曾任职的三个贫困村,村民人均年收入都实现了翻倍增长。在信任与赞誉声中,他先后获得首届“全国十佳大学生村官”、“全国十佳村民贴心人”等多个荣誉称号。当年一同踏出大学校门的同学,大多都留在了城市。张阳坦言,“偶尔的相聚,会让我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跟大家真的很不一样,也会有失落无措的时候,但是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我知道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张阳说,“从农村考上大学,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利用知识,我可以改变更多!”

经济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才能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建议亦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

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地区协调发展,离不开“张阳们”的知识奉献与满腔热情。

大山里的“村官”:正因为农村穷,所以得回来

“85后”张阳出生于贵州省铜仁市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考上大学那一年,家人再三嘱咐他,考出去了就不要再回农村,哪怕是在大学读个养猪的专业。张阳回忆道,“在亲人们看来,待在农村最没出息,哪里都比农村强。”

然而,农村外的“精彩世界”并没有留住张阳的心。2006年9月,走出大学校门的张阳放弃了在城市就业的机会,响应国家号召,回到了农村,到铜仁市茶店镇开天村担任大学生村官。这一选择与家人的期望背道而驰,让他承受了不少压力。“在贵州贫困山区,考出一个大学生不容易。正因为农村穷,所以得回来。知识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但是,仅仅改变我们个人的命运是不够的,我们要用知识去改变整个中国农村农民的命运。”张阳的执着与激情,最终说服了曾经“上山下乡”当知青的父母。

为了解村情民意,张阳(中)与同事逐户走访,了解村民所需。

虽然生在农村,对农村也并不陌生,但要全面了解村情民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刚到开天村任职的张阳足足花了3多个月的时间,走访全村29个村民组,910户,3621人。初来乍到,年轻的张阳是村民们眼中的“娃娃”。村里头第一回有“大学生村官”,不少村民疑惑甚至是当面质疑他,“这个嘴上无毛、说话不牢的小屁孩,是来‘镀金’的吧?”回想起那段窘迫的时光,张阳苦笑着告诉记者,“我的内心其实很迷茫,有满腔热血,但不知从何入手。而且,被当做不谙世事的娃娃来看待,应该是每一位大学生村官都会面临的考验吧!”

深入基层,在村里老干部的帮助下,张阳逐渐抛掉无措与尴尬,找到了工作方向。开天村思想观念较为落后,村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经济来源主要以原始耕作为主,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现状让张阳感到焦急。为解放村民思想,更新观念,张阳抓住贵州省文化厅在开天村建立“农家书屋”的时机,多方协调,成立了“科技文化学习中心”与“农业种养技术咨询中心”。先后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40余次,利用村组广播宣传、组织观看光碟、集中授课等形式把学到的先进技术一一传授给村民,1200多人参与其中并受益。

村民在观看完《种植高产油茶》、《蔬菜种植与管理技术》等课件和书籍后,深受启发:“原先只知道种粮食国家有补贴,没想到种植油茶、蔬菜国家也一样给补贴。”那一年,全村种植了400余亩油茶,200余亩蔬菜。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阳逐渐赢得了大家的好感和信任。原先认为“娃娃不会办实事”的村民们竖起了大拇指,“大学生就是不一样,书读得多,致富点子也多。”

在开天村,张阳身兼数职:支部副书记、科技副主任、团支部书记、民兵连副连长……为了让全村人民富起来,他充分发挥民兵骨干的带头作用,以退伍军人为主,组织成立了“民兵致富分队”。张阳白天到地里提取基本素材,到市场了解需求状况,晚上研究土质情况,分析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帮助民兵们出谋划策,指导他们发展经济实体。短短两年间,在全村走出了一条“民兵骨干带头、全村共同致富”的发展路子。

同时,经过努力,28户民兵发展成为“畜牧养殖大户”,每户年收入超过8万元。全体村民也纷纷响应,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潮中来,建立水果基地300余亩,紫皮大蒜基地5000余亩。2008年,开天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年均收入整整翻了两倍,人人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