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中央文史馆馆馆长袁行霈和欧阳中石、侯德昌、程毅中、傅熹年、沈鹏、舒乙6位德高望重的馆员在画卷上各作一段题跋;5月15日,中央文史馆联合多家单位在太庙举办了《同根的文明》诗词真赏晚会;中石先生当场吟诵了他在画卷上题写的诗句:“富春秾秀黄公笔,正是天人造化功,盛谢雕龙合璧手,山河一脉自融融。”
中石先生不顾年迈,出席了关于“富春合璧”的系列活动。8月2日,这款富春山居图(合璧)卷被首都博物馆作为文物收藏。而现场拍卖的另外复制10卷所得30万元,作为《中华书画家》杂志创刊一周年的纪念礼,以中央文史研究馆名义捐献给长城脚下北京密云古北口中心小学,中石先生应邀为这所小学题写了校名。
首都博物馆提出,请中石先生为馆藏的富春合壁图卷现场题字,先生想了“鉴览同心”四字征求我的意见,我说:“加上四字如何?‘国宝丹青,鉴览同心’。”先生说“好!”刚要动笔,略一沉吟又说:“‘丹青国宝,鉴览同心’怎样?”我说“更胜一筹!”于是先生挥笔写就。

前贤惠泽 追求完美
中石先生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夫子,我们在文史馆相处10多年,他从来都是公事为重、学问为重。无论请他参加学术活动,还是请他题词写字,从不推辞。他即席讲话饶有风趣,书写一首诗、几句话,甚至几个字都是那样一丝不苟、力求尽善尽美。
2011年7月29日,是中央文史研究馆六十周年馆庆。《中华书画家》出版纪念专刊,请中石先生写一首诗概括文史馆六十年。先生很快写出:“中华盛世布春霖,文史拾遗著意深。六十年来多少事,前贤惠泽到如今。敬为中央文史馆馆庆作中石拜”。编辑部把这首诗刊登在纪念专辑的扉页上。
纪念中央文史研究馆成立六十周年,我写了《文之脉国之魂》一文,参与中央文史研究馆与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联合制作电视片《文之脉国之魂》。我请中石先生题写片名,他欣然接受。六个字两个“之”,不容易写好。待到先生的字拿来,端庄秀美、生动活泼,人们竖起大拇指齐声称赞。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任漳州知州时创办了白云岩书院,并为书院撰写了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表达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我请中石先生书写这副楹联,制成铜镇尺送给馆员先生,中石先生把这副楹联写得风流潇洒,制成镇尺后镀成绿字更显漂亮。先生只提一个要求:多拿几副送给他学业有成的博士生。
我的朋友张新宽是一位汉画像砖收藏家,想请中石先生题写《崇汉轩藏中国汉画像砖精拓》,问我需要多少钱?我回答:不用钱。随手从一叠拓片中选了一幅不大的龙形拓片。后来去中石先生家取题字,他看我展开一张龙形拓片,高兴地说:“好啊,我正好属龙!”。
中石先生文如其人、诗如其人、字如其人,格调高雅,端庄大方,俊朗飘逸,古朴华美。先生以深厚的国学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留下的思想理念和书法佳作,连同已出版的《欧阳中石书沈鹏诗词选》《中石夜读词钞》《当代名家楷书谱·朱子家训》《中石钞读清照词》《老子道德经》等多部作品集,都堪称传之后世的宝贵文化遗产。
撰文/赵德润(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