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赵德润:我所敬仰的中石先生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4-04-08 17:45:11 | 96 次浏览 | 分享到:
赵德润:我所敬仰的中石先生 2020年12月23日 11:20:47    来源:中国封面

  欧阳中石先生走了,我时而感到先生似乎并未远去,好像还在香山脚下一所疗养院里康复;穿行在北京的街道上,几乎每一次出门都可以看到先生题写的牌匾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书法佳作;在我的手机里,一直收藏先生的书法精品和他的京剧唱段。睹物思人,音容笑貌,难忘的历历往事,就如昨天一样。

  中石先生1950年考入辅仁大学哲学系,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论年龄,他长我18岁;论北大哲学系系友,他是50级,我是65级,相差了15年,该是老师辈的学长了。春节我去他家拜年拱手称:“学长好!”不料先生也向我拱手:“学长好!”看着我疑惑眼光,先生解释道:“老北大的规矩,无论年长年少,见面互称学长,以示互相尊重。”

弘扬经典   推崇大家

  2009年我有幸受国务院之聘,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史馆聚集了一批文史哲和书画艺术大家。不少先生既是著名学者,又是书画大家,都是我的良师益友,中石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2009年8月,我受命创办馆刊《中华书画家》杂志。中石先生和孙天牧、傅熹年、靳尚谊四位中央文史馆老先生给温家宝总理写信,表达馆刊创办之喜悦与期望。温总理回信对《中华书画家》杂志的创刊表示祝贺。他说,中华书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文史研究馆创建至今,诸多先生耆年硕学,艺术造诣高深,一支毛笔、一张宣纸,留下了传世佳作;同时甘为人梯,热心提携新人,为中华书画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做出了宝贵贡献。希望杂志社以“弘扬经典,推崇大家”为已任,广泛团结海内外书画艺术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光添彩。

  在钓鱼台举办的《中华书画家》杂志创刊座谈会上,时任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宣读了总理贺信,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为中华书画家杂志社授牌,并发表题为《传承发展繁荣中华书画艺术》的讲话。马凯强调,中华书画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智慧的结晶,是经过数千年文人墨客一代又一代艰辛探索的结果,它所形成的书道、画法,凝结着中华书画艺术的基本规律。在扎扎实实继承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是产生经典和大师的必由之路。

  座谈会前,我以《弘扬经典推崇大家》为题,为《中华书画家》创刊号写了发刊词,请中石先生题写这八个字,作为办刊宗旨。请国务院参事室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担任编委会主任,请所有馆员先生担任艺术顾问和编委。中石先生为支持办刊,还特意推荐他的得意弟子梁新颖博士加盟中华书画家杂志社。

文心书面   传承创新

  中石先生首先是著名学者、教育家,然后才是书法家。一次,为一位老朋友客厅写一副对联:“苟为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的诗句。先生让我从不同版本中核准原诗句,写就的这幅联出乎意料的好!大字行书俊朗庄重,唯一个“死”字隐化为草书。因为诗句再好,毕竟挂在客厅里,我不由得叹服先生学养之深厚。

  1985年,57岁的欧阳中石向首都师范大学前身北京师范学院提出创立书法高等教育,对中国书法做出“文心书面”的深刻阐释。

  对中国书法的研究,古已有之。近现代以来,蔡元培先生执掌北大时,大力提倡美育教育,当时沈尹默、马衡受蔡校长委托,在北大成立了书法研究社。1963年,时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呼吁在美术学院设置书法专业,1973年浙江美院书法篆刻科设立研究生点。中石先生书法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体现了传承中的创新。

  我在光明日报担任副总编时,曾主持欧阳中石先生书法讲座,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先生并没有如众多书法爱好者所愿,讲授什么练好书法秘技,而是用很大篇幅阐释中国书法与中华文化之关系。记得他用宣纸在背板上写了“调理鼎鼐,错落参商”八个大字,讲字的结构寥寥数语,重点则放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治国理政如何讲究民本思想和用人之策。这次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石先生说:“中国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门学问,应当和传统文化一起发扬光大;书法艺术专业不能成为独立于传统文化之外的一个专门学科;如果把书法专业只局限于写字,它就不能成为一个学科,书法专业必须切入到中华文化里面。”在首都师范大学创立书法专业之初,以及后来培养书法研究生,中石先生始终秉承一个基本理念,即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这一理念规划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文以载道,书以焕采,这就是欧阳中石先生创造性提出“文心书面”思想理念简洁生动的解释。

丹青国宝   鉴览同心

  历史就是这样机缘巧合: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传世之作《富春山居图》“成于庚寅年(1350),毁于庚寅年(1650),名于庚寅年(2010)”。2010年3月,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说到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烧成两段、分藏两岸的历史遗憾,发出了“画是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

  中华书画家杂志社与北京优派克文化公司合作,在获得两岸相关机构授权的基础上,将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和留在内地的剩山图,按照1:1的比例,顺利完成“山水合璧”,在不到60天的时间里,把总理的期待变成了现实,使《富春山居图》再现国宝全卷风采。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