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www.chinaxwjd.cn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结合: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标志性特征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4-04-08 15:57:55 | 2 次浏览 | 分享到:
  坚定不移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彰显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毛泽东在领导推进“一化三改造”中同步确立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施行“先富带后富、帮后富”发展战略。新时代把共同富裕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习近平强调:“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循序渐进把共同富裕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中国经济建设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成功跨越“卡夫丁峡谷”,实现既不同于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又摆脱西方市场经济内在缺陷的高质量发展。
  (三)坚持共产党执政,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发展更高级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政治现代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马克思充分肯定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的局部尝试,是人民群众“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获得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苏联创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制度,探索形成政权建设民主成果。面对苏联共产党如何领导最高权力机关苏维埃、政权“蓄水池”工会的关键问题,列宁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体系是“一个由若干齿轮组成的复杂体系,而不可能是一个简单的体系”,党的领导是这个体系运转的先决条件,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必须“通过一系列特别的、并且同样是某种新型的机关,即通过苏维埃机关来实现”。苏东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些领导人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对立起来,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都严重缺乏。社会主义发展史表明:探索符合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首先建设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同时,以政党现代化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科学处理共产党执政、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这考验着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民主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经过实践探索和理论沉思,毛泽东找到依靠民主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民主新路,并成功把这条新路开拓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创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新纪元。邓小平强调民主与法治一体建设,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日趋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不可逆的发展大势。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由自身的革命性、发展的绩效性和人民的认同性决定的。政党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依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引领。具有百年奋斗成就和历史经验的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现代化政党。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我国政治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三权分立”政治制度的标志性特征,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优势。在社会主义中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不会依据地位、财富、关系分配国家权力,决定着“三者有机统一”的根本一致性。201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第一条,2019年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提出,2020年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体现出“三者有机统一”彼此支撑的内在肌理以及有机贯通的实践进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保证党依靠国家政权机关开展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监察体制等重大改革,提供现代化治理的根本政治制度支撑。以“三者有机统一”为标识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努力寻求国家能力建构、民主和法治建设的最佳结合点,高效协同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一体实现政党强、法治强、人民强的多重目标,完全超越西方学者提出的“政治三维论”,向世界提供中国特色、普遍价值的现代化大国治理范式。
  (四)坚定文化自信,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先进文化是引领社会进步的号角。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破“西方中心论”文化崇拜,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彰显真理力量、道义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彻底批判资本主义腐朽文化,阐明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相互作用关系,认为历史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科学对待人类文化遗产。他们虽然没有专门论述文化特征,但对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文化理念及特点等论述内嵌其中,提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武器。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