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故事
最近,38集电视剧《警察荣誉》正在央视八套和爱奇艺同步播出。作为一部讲述基层民警琐碎故事的警察剧,《警察荣誉》不仅意外“通吃”了老、中、少不同年龄段观众,还将很多“多年不追剧”的人拉回荧屏。播出期间,该剧占据后黄金时段全部频道电视剧排名榜首,在爱奇艺等多个电视剧热播榜蝉联冠军,“平安北京”等微博也为其点赞。
随着剧情展开,围绕《警察荣誉》的讨论,已经超越寻常的文艺作品范畴,涉及到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如何用中国道理办好中国的事情?如何以中国风格讲好中国故事?记者专访了《警察荣誉》编剧赵冬苓、导演丁黑。
《警察荣誉》来源于我们身边热气腾腾的生活
记者:什么因素促使您创作《警察荣誉》这样一部作品?
赵冬苓:公安题材的作品大多是写警察如何破大案除大恶。我在创作中接触到许多基层民警,他们就像剧中的赵继伟一样,默默干了许多事,却不一定被大家所看见。但对于警察这个职业来说,他们最大量的日常,其实就是基层派出所琐细、纷乱的工作,化解矛盾、保一方平安。社会的平安运行,百姓的安居乐业,也得益于这些默默无闻工作在一线的警察。创作一部反映基层派出所普通警察工作生活影视剧的想法就是这样明晰起来的。
为了写好这部作品,我带着几个年轻人采访了济南五个派出所和一个刑警队,采访了几十位一线警察,几个年轻人还跟着警察值了几个大夜班。写入剧里的案件大大小小几十件,几乎每一件都是我们从生活中“捡”来的。比如,济南十六里河派出所一位老警察分享的让报案人留血样引发冲突的故事,就是警员夏洁给吴大夫道歉的剧情。我们还在济南龙洞派出所见到了一位破案“狂魔”,一位快五十岁的辅警,一个月挣两三千元,住集体宿舍,一门心思整天就想着破案。一次偶遇一个身上有奇怪伤口的人,他顺手破获了一个专门盗窃工地物件的犯罪团伙。这就是剧中张志杰缜密破案的原型。
如果说《警察荣誉》有原型或来源的话,那就是我们身边热气腾腾的生活。把这种充满烟火气的真实生活搬上荧屏,我相信观众会喜欢,这是我们从来没有动摇过的信念。从我们的文学传统和电视剧播出的历史,都可以看到这一点。
丁黑:《警察荣誉》不同于以往常见的警匪剧,没有明确的警匪对立以及侦办大案要案等元素,这部剧可以说是“非典型”的警察剧。在剧集里,尽管角色们都有警察身份,但他们关注的矛盾、关注的人物关系,与硬核的警匪剧不同,是以日常的生活形态出现的,呈现的是他们工作生活的日常琐碎。现在的观赏空间能给这样的戏留有一席之地,我觉得特别高兴。
不少人认为《警察荣誉》拍出了“烟火气”,“烟火气”根本还是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剧本聚焦的基层民警群体,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他们就是我们身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工作内容也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因而观众会觉得充满“烟火气”。此外,我们在剧中搭建了一个派出所,包括主楼、副楼、操场等各种设施,还有街道上的饭馆、理发店、照相馆、居民住宅等,这种画面场景非常生活化,对体现“烟火气”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同样是去采访采风,有人能淘到宝,有人就淘不回来。为什么?这和创作者的姿态、眼光、生活阅历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有关
记者:《警察荣誉》从四位年轻警察的入职展开,每个年轻人都代表一种类型。人物设计上有什么考虑?
赵冬苓:怎么把大量的琐碎故事串起来,我们想到了警察的成长,于是设计了四个年轻的警察。最早定下来的是李大为,他性格开朗,聪明淘气,很像现在的年轻人。赵继伟展现的是一个农村孩子到城市当警察的故事,警察队伍里有很多都是这种类型。警察队伍里有一个特殊群体——烈士子女,他们甚至直接继承了父母的警号,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压力反倒会更大,于是就有了夏洁的形象。杨树的形象我们想了好久,最后才确定这样一个被重点培养、下来锻炼一年的人物。
丁黑:剧中塑造的四个新人都有各自的特点,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人,也有自己的性格特征,有自己的抱负和志向。本质上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警察职业的执着,对警察荣誉的认同。
在角色塑造上,这与其叫“突破”不如叫“回归”,一种对现实的“回归”,对人性的“回归”。创作的本体就是追求人物不扁平化、不概念化、不简单化。这个剧的角色塑造极其真实,因为真实必然就是丰富的,丰富的必然就是复杂的,有优点也有缺点,不是简单的好与坏。这种人物塑造实际是对生活的一种回归。因为我们身边的警察,每一个都是普普通通的个体,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但他们在整体上都知道自己的职责与使命,并且都在努力推动着基层治理向好的方向发展。
记者:作为创作者,能够让观众在追剧之后,留下几个记得住的人物,这是莫大的收获。《警察荣誉》在这方面做得很有特色。可否谈谈您在人物塑造上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