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清华大学通报校内人员参与“黑导”“黄牛”活动引关注 大学校园开放的边界划在哪儿才合理?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5-10-27 14:14:11 | 92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10-27 14:14:1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主持人:这种“无限责任”的压力,的确是大学校园难以轻言开放的隐性成本。如果“舆论即追责”成为常态,相关部门是不是可以出台明确的“责任边界清单”,把哪些责任可归责、哪些不可归责写清楚,避免被舆论“绑架”?作为家长如何看待大学对成年子女的责任边界?

  卢小木:我非常理解学校对安全的担忧,但不能因为怕出事就“一刀切”地关起来。我支持大学校园开放,大学不能和社会隔得太开,变成“真空里的象牙塔”。我觉得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大学不应该、也承担不了“无限责任”。学生总要学会面对真实的社会。当然,在学生住校、宿舍安全,以及通过预约制控制校园总人流等方面,学校肯定要负起管理的责任。但如果学校因为怕出事就一刀切地关起来,反而是一种过度保护,对学生的成长也并非好事。治理思路应该是“疏”而不是“堵”,可以通过增加一些日常参观名额和透明、完善的预约制度,来满足公众需求。

  主持人:大学治理该如何走出这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罗志敏:从治理角度看,对学生和教职工的严厉处罚,恰恰是大学从“管理”到“治理”转型挑战的体现。传统封闭的管理模式在面对这种内部腐败链条时,显得力不从心。校方需要更精细、更开放的治理思维。这种严厉的处罚,更多是事后追责和震慑,缺乏实时拦截和内部监督的有效能力。解决怪圈,需要校方从“被动反应”转向“主动设计”,将师生、社区居民的意见纳入决策过程。

  熊丙奇:我们呼吁开放,但开放要听谁的?学校的师生意见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学校要进行更深度的开放,应该由学校师生、社区居民共同讨论、共同制定可以接受的方案,而不是只由学校单方面作决策。

AI制图

  从单方责任到共治共担

  主持人:最后,我们讨论如何构建一套可持续、可复制的“有序开放”制度。如何做到“防黄牛”但不“防人”?罗教授提出的“最小治理单元”方案,具体包括哪些关键技术和管理手段?

  罗志敏:改进制度的核心思路,是从简单的数量控制转向精细化的流程治理。最关键的是技术手段的升级:可以强化“实名预约+人脸识别”的强认证闭环,确保从预约到入校核验的全流程身份绑定,从技术上根绝凭证转卖。

  针对“黄牛”利用抢票软件集中占号的问题,学校应引入动态配额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实施分时投放、随机释放名额的策略,并设置合理的“冷却期机制”,即一段时间内预约失败或取消的用户暂时无法再次预约,这能有效提高“黄牛”囤票的成本和难度,保障真实参访者的机会。

  同时,应建立“黑名单”联合惩戒机制,将查实的“黄牛”、违规中介和多次无故未到者纳入信用黑名单。

  在开放方案上,我建议借鉴“分区分类”的管理策略,明确划分完全开放区、限时开放区和核心管控区。同时推行“需求分级+精细调配”的放号策略,分散释放名额,保障真实、合理的参访需求。

  李想:治理需要充分考虑学校的现实承载力和管理成本。如果要求所有访客都进行二次验证、人证合一,学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设备和稳定的系统支持。例如,在高峰期,出入核验的瞬时处理压力和排队等待时间都会急剧增加,这不仅需要持续的财政投入,还会严重影响师生的正常通行,容易在执行层面出现混乱。可以分阶段、小范围试点,比如先在部分时段、部分校门试点新系统和新机制,通过对安全、秩序、体验等多维指标的评估,并不断优化完善,逐步实现可持续、有管理的开放。

  主持人:熊院长从制度层面提出过“第三方平台”的设想,能否具体阐释一下,这个第三方公益平台如何运作,才能有效解决高校开放的持续性问题?

  熊丙奇:要深度推进高校开放,尤其是资源共享层次的开放,不能完全依赖于学校,学校缺乏积极性,且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我主张建立一个第三方公益非营利平台,由政府支持,整合社区里的大学、中小学以及其他公共资源,并列出一个目录清单。这个平台可以统一接受预约,减轻学校的压力,同时招募志愿者参与学校开放的管理维护,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还可以通过会员制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分摊开放产生的持续性维护成本。这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可持续的解决方法,能够更好地保障学生的核心需求,同时将公共资源最大化地辐射社会。

  大学校园开放问题,绝不只是高校自己的事,社会治理的难度和成本,不应该只由大学来承担。如果全社会对“公共空间”的理念仍然停留在“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封闭思维,大学单方面开放,就会成为“唯一的靶子”,独自承担所有的安全和秩序压力,以及“无限责任”的风险。所以,未来的方向是高校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开放的先行者,推动和融入社区公共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只有当全社会“公共性”理念提升,治理成本被社区和政府平台共同分担时,大学校园才能真正实现有序、可持续、无压力的开放。

  主持人:罗教授在讨论精细化治理方案时,曾提出“一校一策”的理念,即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不同的开放规定。从国际经验来看,对于中国的“一校一策”建议,核心原则是什么?

  周玓珞:我最想强调的核心原则是“因地制宜”。清华大学作为顶尖学府,它所需要接待的参观人数远远高于其他学校,因此不能照搬国外的完全开放模式。具体的开放参观制度应由校方结合在校师生意见和参观情况综合考量,科学制定。同时,必须将校区开放与学术开放区分开,通过在线渠道继续展示其开放的学术精神,以满足公众对知识的渴望。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