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清华大学通报校内人员参与“黑导”“黄牛”活动引关注 大学校园开放的边界划在哪儿才合理?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5-10-27 14:14:11 | 99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10-27 14:14:1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前不久,清华大学通报多名校内人员因违规报备、违规载客入校参与“黑导”“黄牛”活动被查处,部分人员被行政拘留。通报引发社会关注,也将校园开放这个老话题再次推到公众面前。

  网络舆论上要求校园开放的呼声强烈。一方面,不少网友认为公立大学由财政支持,开放公众参访是大学服务社会的应有之义,“门”开得太小有悖公立大学的公共属性;另一方面,现实需求不容忽视,巨大的参观需求与稀缺名额之间的矛盾,催生了校内外的灰色寻租链条。

  开放不是“开门”与“关门”的二选一。校园开放的边界,处于公共资源属性、高校办学自主权与社会期待的多重张力之中。本期议事厅,新华每日电讯智库研究与传播中心邀请来自教育界、法律界的嘉宾以及家长代表,共同探讨这一话题,试图在多元视角的交锋中,寻找兼顾公共性与秩序的平衡之道。

  【本期嘉宾】

  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杨尚东 西南政法大学公法研究中心主任

  罗志敏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教授

  周玓珞 瑞士洛桑大学访问学者、媒体人

  李想 清华大学教职工(化名)

  卢小木 学生家长

  【主持人】

  薛园

  高校办学自主权与公众参访权如何平衡

  主持人:此事最直接的矛盾在于,公众认为大学具有公共属性,校门理应敞开,但现实却并非如此。作为家长,如何看待学校的担忧和公众诉求之间的矛盾?

  卢小木:大学校园的开放程度确实影响公众参访感受。2014年我们带孩子去厦门大学参观,氛围非常宽松,参访者能在食堂用餐。但2020年送孩子去上海一所高校读研时,发现校园却是“封闭”的。如果说,当时有疫情等特殊原因可以理解,但近两年很多大学校门依然是闸机当关,就让人倍感困惑。

  主持人:感谢卢女士提供的直观对比。我们智库中心的一名同事也表达了类似的感受。20年前读大学时,他时常去北大“蹭课”“蹭讲座”,从未想过清华、北大的校门现在会变得如此难进。但不得不说,这种公众感受到的“倒退”,背后有着宏观的社会背景。近年来,我国旅游出行人数实现大幅增长,也催生出以“名校打卡游”为典型代表的研学游市场。数据显示,我国研学游市场规模已达到千亿级别。这使得大学的参访者不再只是零散的个人,还包括规模化、商业化运作的“客流洪峰”。熊丙奇院长,您认为这种宏观的参访压力,如何影响高校的开放决策?

  熊丙奇:公立大学本身属于公共教育资源,首要任务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同时也应通过校园开放,让公众感受高校人文氛围,甚至分享图书馆、体育场馆等资源,发挥其更大的社会价值。这是舆论呼吁开放的根本原因。

  大学校园理应开放,但我们不能脱离现实谈开放。校园开放面临三大现实问题:安全责任不清、教学秩序受冲击、开放成本高企。如果学校因为开放出了安全事故,很可能要被追究相关责任。因此,很多学校对校园开放十分谨慎。

  主持人:公众的呼声强烈,但校方也有安全和秩序的考量。从法律角度看,公众能否主张对校园的绝对“参访权”?高校又该如何援引“办学自主权”来划定限制的边界?

  杨尚东:这是一个涉及公法权利和高校自主办学权利的焦点问题。从法律属性上看,公立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法人,确实具有明确的公共属性。然而,公众对校园的参访需求,虽可视为对公共资源的合理期待,但这并不意味着公众可以无条件地主张“参访权”。高校的首要职能是教学与科研,其管理权来源于高等教育法赋予的办学自主权范畴。大学校园开放必须服从于学校为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师生安全而设定的管理规则。二者的平衡,在于高校应在保障核心功能的前提下,实行有限度的开放。

  主持人:玓珞作为海外高校访问学者,能否谈谈国外高校是如何在开放和秩序之间划定边界的?

  周玓珞:国际上的经验表明,开放与管理的平衡,关键在于分区分类管理。例如瑞士的公立研究型大学,校区是完全对外开放的,与社区融为一体。但为了保护研究成果和教学秩序,进入大部分的教学楼仍需要刷师生卡。像牛津、剑桥这类名校,校区整体开放,但核心教学空间也需要提前预约。因此,开放的边界应是科研、教学、宿舍等核心功能区与通道、景观区等公共区域的分离。

  当校园通行证变成门票生意

  主持人:清华的通报显示,参访名额的稀缺,催生了校内教职工和学生的“寻租”行为,直接将公共资源异化为牟利工具。名校参观热是如何为“黄牛”套利创造出巨大空间的?

  罗志敏:普通院校可能开放了也没多少人去,但顶尖名校一旦开放,就容易面临人太多、冲击正常教学秩序的问题。顶尖学府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教育场所范畴,它们是国家级文化地标和精神象征。清华、北大面临的参访需求,远远超出校园的承载能力,学校不得不采取严格的限制措施。这不是“想不想开放”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承受”的问题。当入校资格成了稀缺资源,“黄牛”就利用巨大的供需缺口与信息不对称牟利,从而形成了地下交易市场。但顶尖名校的这种特殊性,也要求学校在制度设计上必须走在前面,用更精细的治理来平衡海量的社会需求。

  主持人:供需缺口是根源,制度漏洞是推手。现有预约制度最大的漏洞在哪里?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