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东京审判中的“沉默破局者”——大律师鄂森的正义之路

来源:扬子晚报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5-09-04 14:05:42 | 136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09-04 14:05:42 来源:扬子晚报

1946年冬,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空气凝固如铁。东条英机等战犯在辩护律师簇拥下,始终以沉默对抗审判。中方检察官顾问鄂森突然传唤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尚德义、目击者美国医生威尔逊和牧师梅奇。当证词细节越来越具体,土肥原贤二情急开口狡辩——精心构筑的沉默防线轰然倒塌……

这是2025年8月3日上午,扬州大学法学院举行的以“传承鄂森精神·弘扬爱国情怀”为主题的“鄂森课堂”模拟法庭活动中的一幕场景。

本次模拟法庭以东京审判中的庭审交锋为核心,团队成员分别扮演“法官”“检察官”“辩护人”以及“战犯”等角色,通过历史还原与角色扮演,完美演绎了鄂森为民族尊严据理力争、用铁证指控战犯等经典场景,引导青年学生铭记抗战历史,理解东京审判的法理价值与现实意义,践行鄂森精神中对法治的追求。

“1946年至1948年间,盟国组建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共有17人参加,包括法官梅汝璈、首席检察官向哲濬、检察官首席顾问倪征燠、助理检察官裘劭恒,检察官顾问鄂森等。”鄂森后人、江苏省长丰医疗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鄂小明在采访中表示,“与梅汝璈、向哲濬、倪征燠相比,作为东京审判‘幕后英雄’鄂森的名字并不广为人知。”

静默并不代表遗忘,在扬州头桥市民广场,晨曦正掠过鄂森雕像纪念牌上“正大光明”的刻痕——这四字曾烙在鄂森怀揣的扬州青石上,陪他穿越东京审判的硝烟,最终化作民族精神穹顶的承重之石:不争显赫,只为托起永不倾斜的正义天平。

乱世法魂

乡村走出的正义火种

1902年,江苏扬州头桥镇十三圩的鄂家宅院里,一个男婴的啼哭划破晨曦。家人为取名鄂浚的男孩不会想到,四十年后他将以“鄂森”之名震动远东法庭。在“正大光明,忠厚传家”的祖训熏陶下,少年鄂森在父亲鄂锦波的私塾里,第一次懂得了“公道”二字的分量。

1919年,17岁的鄂森考入上海沪江大学预科,后转入“中国近代法学摇篮”东吴大学法学院。在东吴大学的法学殿堂里,他如春笋破岩般拔节生长。清晨的图书馆总为他留着一盏灯,他在《罗马法》《国际公法》的字里行间触摸法律的温度;课堂上的辩论他从不肯妥协,“法律不是文字游戏,是对人性与文明的深刻洞察”的论断常令教授颔首;课余时间,他与同窗模拟法庭审判,从原告陈词到被告辩解,每一个细节都力求逼近真相。这份对法律的赤诚,让他在毕业时不仅捧回了满墙的奖状,更攒下了“兼通中西、洞见灼然”的学界声名。

东吴大学毕业后,鄂森远渡重洋,成为斯坦福大学法律研究院首批中国学子,后转林肯大学获法学博士。他师从国际法学泰斗,与来自各国的法律精英激辩“战争罪责”的边界;在哈佛法学院的图书馆里,他将《凡尔赛和约》的每一个条款与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对照批注。当他在博士论文《战争罪行的国际追责机制研究》扉页写下:“法律是文明的盾牌,正义是人类的灯塔”时,一个法律人的使命已在心中生根。

1929年冬,黄浦江寒风凛冽。27岁的鄂森站在上海外滩,归国行囊里装着斯坦福的毕业证书、法学典籍,还有一块父亲所赠的扬州青石——铭刻“正大光明”家训。他拒绝所有租界当局的高薪邀约,转身走进东吴大学教室,在黑板上写下“EvidenceLaw”(证据法)——这个动作预示着他将用毕生诠释法律的证据力量。

法袍惊雷

为苍生拍案的孤勇者

1932年深秋,法租界的寒意比往年更刺骨。法商水电公司工人徐阿梅因组织罢工争取生存权,被巡捕房投入铁窗。当上海滩各大律所面对洋人势力噤若寒蝉时,一个身影却逆流而上——鄂森抓起公文包直奔巡捕房,只撂下一句话:“这案子,我分文不取!”

法庭上,法国检察官趾高气扬,指控徐阿梅“扰乱社会秩序”。鄂森静听完毕,突然从卷宗中抽出一份工资单,声音如金石坠地:“法官阁下请看!徐阿梅每日劳作12小时,月薪仅9银元!而同等岗位法籍员工,薪资是他的八倍!”

他目光如炬扫过旁听席上愤怒的工人,“这不是剥削压迫,又是什么?工人争取生存权利,何罪之有!”法袍下的怒吼如惊雷炸响,旁听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法官面色铁青,被迫当庭释放徐阿梅。这起轰动沪上的“洋奴工案”,让“鄂大律师”之名响彻黄浦江畔,成为底层民众心中的一盏明灯。

四年后的凛冬,更大的风暴席卷全国。1936年11月23日凌晨,救国会领袖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时等“七君子”被军警从家中强行带走。“七君子案”令举国哗然,鄂森毫不犹豫加入由20位顶尖律师组成的“辩护天团”,直赴苏州高等法院的虎穴龙潭。

法庭上,检察官矛头直指李公朴,指控他“勾结张学良,酿成西安事变”。担任李公朴辩护人的鄂森拍案而起,声震屋宇:“救国会的电报白纸黑字写的是‘火速援绥抗日’,何来勾结?何来叛乱?”他猛地转身,目光如电射向法官席,一字一句砸向整个法庭:“今日若判爱国者有罪,明日谁人还敢为国赴难?”

当审判长试图强行禁止律师团调查关键证人张学良时,鄂森与全体辩护律师“唰”地一声全体起立,二十件黑色律师袍气势磅礴如乌云压城,形成民国司法史上罕见的集体抗辩。这场撼动法庭的对抗,最终迫使当局释放七君子。

东京对决

撕开裂口的沉默猎手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