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缺一不可。从发生的顺序看,一般是科技创新在先,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在后,科技创新对产业形成具有决定作用。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没有新质生产力的产生。但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也对科技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载体。没有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成果不可能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所以,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二者都要非常重视。
加快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马克思在阐述劳动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时曾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有个重要的纽带就是“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这也就是通常说的生产方式,其重要的内容是生产关系。没有这样的纽带,科学技术只是潜在的生产力而不可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这样的意义上说,生产关系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关键,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统一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即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另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决定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这些论述强调的就是,生产力一旦发生了革命,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必须改变。
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所谓新型生产关系,就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性质和发展状况的要求的生产关系。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地位、分配关系要有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新型生产关系的规定性包括: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的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型生产关系在实际经济运行中通过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表现出来。研究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加强对经济基础、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研究。
经过40多年的改革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基本经济制度,总体而言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否则我国也不可能在错综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在一些领域占领先机,形成新质生产力。但也应看到,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具体的体制机制中还存在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这些领域的体制机制,同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仍然是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和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任务。
促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学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变革,要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促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协调发展、良性互动。
实体经济是指直接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经济。虚拟经济则是指以虚拟资本为经营对象,以谋取利润或报酬为目的的经济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抓住制造业这个关键点,以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新兴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等。
《决定》围绕“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既强调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也强调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防风险、强监管,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支持长期资金入市,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建设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