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三问“大数据杀熟”为何屡禁不止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4-10-22 15:32:31 | 527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4-10-22 15:32:31 来源:新华网

     “同一酒店,不同账号查询价格相差近一倍!”“红包一开始能开出12、13元,后来开出的越来越小,只有几元钱”“我是‘钻石会员’,打车的价格却比新会员还高”……从网络投诉平台的网友留言看,令人诟病的“大数据杀熟”现象仍不时发生,这让不少消费者难以接受。

  “大数据杀熟”有何新变种、新套路?“千人千价”的现象缘何屡禁不止?如何治理“大数据杀熟”?带着上述问题,《经济参考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研,业内人士、专家等向记者揭秘了其中的套路和症结。

  一问:“大数据杀熟”有何新套路?

  “国庆出去玩订酒店发现,同样的房间,用自己常消费的账号订显示388元,而用不常用的账号订只要236元,价格相差近一倍!”“同样的酒店,不同平台差价将近100元。”

  刚刚过去的“十一”国庆假期是居民出行旅游的高峰期,记者在社交平台看到,在买机票和订酒店的过程中,不少消费者都觉得自己遭遇了“大数据杀熟”。

  中消协公布的2024年上半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之一是“平台经济‘大数据杀熟’频现”。四川省消委会日前最新发布的《网络消费者知情权保护调查报告》也显示,在经历过网络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中,39.64%的受访者遇到过“大数据杀熟”的情况。

  所谓“大数据杀熟”,是指经营者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收集消费者日常消费数据,依照一定的算法逻辑,输入具有推送对象与排斥对象的身份信息,自动生成和输出个性化的销售或服务定价,使不同消费者对相同销售或服务支付不同对价的行为和现象。

  记者调研发现,“大数据杀熟”不断出现新的“变种”,不仅形式更加多样,而且套路日益隐蔽。

  ——“随机红包”优惠力度“因人而异”。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记者看到了不少关于外卖平台省钱包的投诉信息。有消费者投诉称,购买外卖平台的优惠红包,最初购买使用时开出的红包很大,有时能达到12、13元,而多次购买后开出的红包就变小了,一般只有6、7元。

  黑猫投诉平台一位消费者称,一家平台组织攒奖票兑换红包或者提现的活动,该消费者攒了好多奖票准备兑换时,发现无法兑换,而同一地区、同一时间点,有朋友奖券不多却可以兑换,他认为平台对于不同账号存在区别对待。

  ——新老用户被“差别对待”。一些网友吐槽,预订酒店“黄金会员比普通会员贵”、打车软件“钻石会员”价格高于新会员。有网友称,用新注册的小白用户、普通会员用户和高级别的会员用户同时选购同场次电影,最便宜的是小白用户,其次是普通会员用户,而高级别的用户一张票要比小白用户贵出5元以上。还有用户反映,自己作为某平台的付费会员,一开始会得到平台送出的固定优惠券,但当优惠券用完,需要自己花钱再买优惠券时,发现要支付的价格比非付费会员购买同样的优惠券还要贵。

  ——浏览页面“千人千面”且“价格浮动”。平台和企业会根据不同用户的特点推荐不同产品。如拥有较好支付能力的用户,搜索商品时会看到更多的“奢侈类”商品,预订酒店时首页会显示更多的五星级酒店。

  另外,也有人反映,页面在多次浏览后价格会出现自动上涨。一些软件订房页面被浏览多了,相关酒店房价就自动上涨,营造“酒店很抢手”的错觉。小红书平台一位用户吐槽称,从在线旅游服务平台购买机票,第一次看显示是3500元,当晚准备订票时突然涨价到3900多元,第二天价格持续不降就下单了,而下单后再查询价格则立刻恢复到第一次看时的价格。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总的来看,“大数据杀熟”呈现隐蔽化的发展趋势。“当前很多‘大数据杀熟’不似以前那么直接,整体而言规则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隐蔽,但这种根据消费习惯、消费特点,提供特定商品或特定服务的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对消费者而言是不公平的。”陈音江说。

  二问:“千人千价”缘何屡禁不止?

  近年来,我国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等多项法律规定对“大数据杀熟”进行规范,但“千人千价”依然屡禁不止,原因何在?

  “信息不对称”是记者采访过程中被频频提及的内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三希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大数据杀熟”本质是一种利用信息不对称而进行的“价格歧视”行为,或称作“差异化定价”行为,屡禁不止的背后有多重原因,包括算法定价存在隐蔽性和不确定性,差异化定价“认定难”以致消费者维权难取证举证以及监管成本高、难度大,难以形成常态化监管等一系列原因。

  从技术角度看,“大数据杀熟”背后高度依赖数据和算法,而算法具有高度不透明性,算法“黑箱”仍然普遍存在。

  一位从事平台经济监管研究的专家对记者表示,算法的细节被视为商业秘密而不被公开,一些由算法定价的结果也缺乏可解释性,即使设计者也难以完全解释其决策过程,而消费者更是只能遵守算法规则参与“游戏”。

  以“随机”发放红包、优惠券这一常见的手段为例。陈音江告诉记者,有的平台会根据消费者的消费记录,包括消费频次、消费金额等,对用户进行分层。对于消费频次高、粘性很高的用户以及完全不消费的用户,不发放优惠券;对于有消费记录但消费频次不高,特别是单次消费金额又很高的用户,通过多发优惠券和打折券来重点培养。“这种情况表面看起来好像是随机的,很难去发现它背后的发放机制,也很难取得证据。”事实上,一些平台通常以“时间不同、地点差异导致价格浮动”“新用户有优惠”等理由,对其行为进行解释,但消费者并不认可。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