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该治的不只有“山寨期刊”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4-10-11 10:06:25 | 109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4-10-11 10:06:25 来源:新华网

       “假冒媒体”才被曝,“山寨期刊”又现形。

  近日,一起特大非法经营期刊案引发关注。据湖北荆门掇刀区人民法院的公开审理,某“山寨期刊”已形成了编、印、发、挂网的灰色利益链,一连串的数字触目惊心:短短一两年内,数以万计的作者,30余种、3000余本假冒期刊,3万多篇文章,涉案金额高达1.5亿元……就连期刊社和多省市新闻出版部门的假公章,都多达100个左右。

  我们不禁要问:还有多少“山寨期刊”在招摇撞骗?还有多少“学术不端”混迹其中?去年2月,就出现过相似的案例:一对姐弟召集代理人员,仿冒正规学术期刊进行征稿,并私自印刷假冒刊物,仅用四年时间,便代发论文十余万篇,牟利1800万余元。

  这也侧面印证了“山寨期刊”的需求之盛。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中,从申请学位,到评定职称,再到项目结题,发表论文往往是一项“刚需”。在供需严重不平衡的论文刊发市场中,“李鬼”的出现几乎就是一种必然——最直观的例子就是,以“论文发表”为关键词随便一搜,就能看到铺天盖地的广告,有的还声称能提供包括代写在内的“一条龙服务”。

  有一种套路,说是“来稿就登”,实则“请君入瓮”。有人明知是“黑市”,也不惜铤而走险,也有人本来想着花钱发正规刊物,没承想被安排发了“假刊”。本就上不了台面的交易,想要维权难免顾虑重重,或者干脆自认倒霉。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期刊难辨真伪,问题还出在“正规军”身上:在该案件中,某知名期刊网收录文章成为“品牌背书”,将文章收录到“新媒体专区”,为非法期刊提供挂网服务。其影响之恶劣,对学术风气之败坏,恐怕比“山寨”更甚。对此,有必要整合多部门力量,对期刊的出版、印刷等环节进行全流程追溯,合力铲除背后的灰色利益链,同时对论文质量严格把关,让企图蒙混过关者付出代价。

  没有需求,就没有“山寨”。但买卖论文也好,假冒期刊也罢,乱象的根源在于人才评价机制有待完善,过于倚重论文的倾向尚未扭转,针对不同行业的评价手段也不够科学。如,有业内人士反映,现在主流期刊评价体系,以及职称评审很看重理论性文章。如此一来,本就不擅长写理论性论文的工程、医疗等一线从业人员,只能寻求中介代写代发。这种趋势一天不改变,非法期刊就难免卷土重来。

  科研诚信,不容有失;一旦逾越,只能出局。在此还是要奉劝一句:须行人间正道,别走歪门邪道。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