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唐卫彬:发挥专业优势,阐释报道好新质生产力

来源: 新闻战线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4-04-02 09:24:00 | 2222 次浏览 | 分享到:
来源: 新闻战线 2024-04-02 09:24

  摘要

  经济日报精心组织策划,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系列理论和实践命题,第一时间发声,深入开展学理性阐释、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充分体现主动性专业性指导性,强化遵循科学指引,切实增强发展信心,有

  自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作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部署,再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进一步深刻阐述引发强烈反响,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我国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是2023年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贺信中寄予的深厚期许。

  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经济日报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积极担当作为,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命题,第一时间精心组织策划,深入开展学理性阐释、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充分体现主动性专业性指导性,目前已编发有关新质生产力的各类稿件600余篇,有效发挥了在党的创新理论宣传上的主力军、主阵地作用。

  充分解读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着力统一思想行动

  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近年来,经济日报正在着力打造“学习宣传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对新质生产力的宣传高度自觉,不遗余力。

  第一时间发声,解读内涵外延。去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9月15日,经济日报就在记者个人专栏“中国制造新观察”刊发了《向新产业要新质生产力》的评论文章,对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和内涵外延进行解读。

  文章提出“与传统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新产业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把握新科技革命历史机遇、系统性重构产业体系、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这是当时中央媒体较早推出的一篇聚焦新质生产力的评论。

  能够及时发声,得益于近年来经济日报不断推进“评论立报”打下的坚实基础。经济日报编委会明确提出,要集中资源做强做优评论,引领形成正确看待和引导经济问题的舆论共识。目前已构建起由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经济论坛、记者个人专栏、时评、“头条热评”等组成的评论矩阵,培养锻炼了一批能在第一时间关注舆论、参与舆论、引导舆论的评论员队伍。

  “中国制造新观察”“忠阳车评”等经济日报记者个人专栏此后也陆续推出了《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主阵地》《国家高新区要率先打造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品牌向上》等多篇评论,从多个角度评论这一重要话题。

  精心组织策划,深度阐述引导。经济日报编委会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发挥“理论强报”的优势,今年相继组织推出两篇编辑部文章,在重点版面对新质生产力加大阐释力度。

  1月29日刊发《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3月4日刊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不我待》,两篇编辑部文章观点鲜明,论据翔实,结构清晰,形成了各有侧重的姊妹篇,均产生较大反响。

图片

2024年3月4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编辑部文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不我待》。

  《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研机析理,从“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不断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三个层面,深入阐释这一全新生产力理论,研究现实发展路径。文章指出,新质生产力“要义就在科技创新”“核心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对社会上讨论比较多的“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质’”的问题,提出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是质态,其二是质效,最终实现以“新”提“质”、以“质”催“新”,塑造更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文章刊发后,传播量达1300多万。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不我待》刊发正逢春节假期消费市场的红火迅速改善了社会预期,节后全国各地的“新春第一会”,纷纷围绕新质生产力加快战略布局和重点谋划。立足新形势新情况,这篇编辑部文章创新性地提出要从新质生产力角度看形势、观大局、判经济走向,并积极投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伟大实践。文章指出,“综合研判,我国许多经济问题的症结,大多可以归结为传统生产力比例较大,新质生产力占比相对较小”“从根本上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等矛盾,实现供求总量的动态平衡……还应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作出更深入的思考、推出更多更好举措”。

  有站位、有视野、有深度的编辑部文章,充分体现了中央级党报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公信力。

  组织理论阐述,凝聚社会共识。经济日报秉持“开门办报”的理念,约请、征集专家学者对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进行全面深刻的学理化阐释。仅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后,就集中推出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与影响》《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等10多篇理论文章。

  这些文章集合了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对新质生产力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顾海良认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都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标志;新质生产力从理论上确立了我国生产力快速量变中正在发生部分质变的“新质”的基本样态,从实践上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遵循指南;这是中国经济学的“术语的革命”,进一步升华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境界。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