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唐卫彬:发挥专业优势,阐释报道好新质生产力

来源: 新闻战线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4-04-02 09:24:00 | 2619 次浏览 | 分享到:
来源: 新闻战线 2024-04-02 09:24

  摘要

  经济日报精心组织策划,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系列理论和实践命题,第一时间发声,深入开展学理性阐释、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充分体现主动性专业性指导性,强化遵循科学指引,切实增强发展信心,有

  自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作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部署,再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进一步深刻阐述引发强烈反响,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我国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是2023年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贺信中寄予的深厚期许。

  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经济日报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积极担当作为,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命题,第一时间精心组织策划,深入开展学理性阐释、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充分体现主动性专业性指导性,目前已编发有关新质生产力的各类稿件600余篇,有效发挥了在党的创新理论宣传上的主力军、主阵地作用。

  充分解读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着力统一思想行动

  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创新。近年来,经济日报正在着力打造“学习宣传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对新质生产力的宣传高度自觉,不遗余力。

  第一时间发声,解读内涵外延。去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9月15日,经济日报就在记者个人专栏“中国制造新观察”刊发了《向新产业要新质生产力》的评论文章,对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和内涵外延进行解读。

  文章提出“与传统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新产业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把握新科技革命历史机遇、系统性重构产业体系、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这是当时中央媒体较早推出的一篇聚焦新质生产力的评论。

  能够及时发声,得益于近年来经济日报不断推进“评论立报”打下的坚实基础。经济日报编委会明确提出,要集中资源做强做优评论,引领形成正确看待和引导经济问题的舆论共识。目前已构建起由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经济论坛、记者个人专栏、时评、“头条热评”等组成的评论矩阵,培养锻炼了一批能在第一时间关注舆论、参与舆论、引导舆论的评论员队伍。

  “中国制造新观察”“忠阳车评”等经济日报记者个人专栏此后也陆续推出了《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主阵地》《国家高新区要率先打造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品牌向上》等多篇评论,从多个角度评论这一重要话题。

  精心组织策划,深度阐述引导。经济日报编委会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发挥“理论强报”的优势,今年相继组织推出两篇编辑部文章,在重点版面对新质生产力加大阐释力度。

  1月29日刊发《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3月4日刊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不我待》,两篇编辑部文章观点鲜明,论据翔实,结构清晰,形成了各有侧重的姊妹篇,均产生较大反响。

图片

2024年3月4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编辑部文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不我待》。

  《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研机析理,从“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不断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三个层面,深入阐释这一全新生产力理论,研究现实发展路径。文章指出,新质生产力“要义就在科技创新”“核心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对社会上讨论比较多的“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的‘质’”的问题,提出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其一是质态,其二是质效,最终实现以“新”提“质”、以“质”催“新”,塑造更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文章刊发后,传播量达1300多万。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时不我待》刊发正逢春节假期消费市场的红火迅速改善了社会预期,节后全国各地的“新春第一会”,纷纷围绕新质生产力加快战略布局和重点谋划。立足新形势新情况,这篇编辑部文章创新性地提出要从新质生产力角度看形势、观大局、判经济走向,并积极投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伟大实践。文章指出,“综合研判,我国许多经济问题的症结,大多可以归结为传统生产力比例较大,新质生产力占比相对较小”“从根本上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等矛盾,实现供求总量的动态平衡……还应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作出更深入的思考、推出更多更好举措”。

  有站位、有视野、有深度的编辑部文章,充分体现了中央级党报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公信力。

  组织理论阐述,凝聚社会共识。经济日报秉持“开门办报”的理念,约请、征集专家学者对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进行全面深刻的学理化阐释。仅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后,就集中推出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与影响》《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等10多篇理论文章。

  这些文章集合了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对新质生产力的最新研究成果。如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顾海良认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都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标志;新质生产力从理论上确立了我国生产力快速量变中正在发生部分质变的“新质”的基本样态,从实践上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遵循指南;这是中国经济学的“术语的革命”,进一步升华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境界。

  有的学者总结出,新质生产力具有“高质量发展”“大科创驱动”“新产业载体”“强比较优势”四大特征。有的学者强调生产力发展必须实现质的跃迁,要通过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新的组织方式整合生产要素,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高。

  系统性的学理化阐述、学术化表达,不仅全面、客观、准确,而且可信度高,说服力强,有力推升了有关新质生产力的讨论热度,吸引了社会各界对新理念的更大关注,对于凝聚共识、正确引导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入调研各地探索和可喜成就,切实增强发展信心

  经济日报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必修课,自2021年提出“调研兴报”的工作重点,报社精心组织、精准发力深度调研,形成了地方调研、产业调研、企业调研、热点话题调研“四驾马车”的调研报道格局,高质量调研报道接连不断,镇版刷屏之作持续涌现。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反哺。习近平总书记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先手棋,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何为新质生产力?各地如何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积极推动?2023年12月,经济日报编委会就开始策划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线深度调研,并由编委会负责同志直接带队,抽调精兵强将精心组织实施。

  调研团队扎实践行“四力”,兵分四路,顶风冒雪,深入河南、湖北、浙江、广东等地,跑车间、下厂矿、入田野、进实验室,了解各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展成效,见证了一系列红红火火的沸腾场景,掌握了大量“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事实,还与各级干部群众广泛召开座谈会,以一场场“头脑风暴”,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价值和思考感悟。

  自2月29日起,经济日报连续3天在头版刊发“各地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调研”系列深度报道,充分反映各地积极响应和切实践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的生动实践。同时,将“接天线”和“接地气”结合起来,把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与一线调查研究融会贯通,进一步厘清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和实践抓手。

  整套调研报道1万多字,经过多次打磨修改,力求细节生动、场景丰富、思想深刻、逻辑性强,并对地方践行新质生产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中,上篇《汇聚起产业创新的时代洪流》从新兴产业蓬勃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传统产业蝶变跃迁等方面,描绘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进展和有效做法;中篇《点燃创新增长的强劲引擎》展现各地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让数据要素跑起来、民营经济活起来、科技创新和改革创新“双轮驱动”转起来;下篇《释放创新发展的澎湃动能》指出,当前,以前沿技术稳固产业链,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协同创新跃迁生产力,正在持续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集聚新动能。

  失去双手的倪敏成靠一双智能仿生手,写出了让人赞叹的毛笔字;在思看科技产品体验处,工作人员对着车门操作扫描仪,一旁的显示屏上便同步生成一个汽车三维数据模型;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里,一只只机械臂熟练翻转“手中”的挡风玻璃,在四周打上胶,又严丝合缝嵌入车架,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大话题需要小切口,以小见大更易于让受众理解和接受。

  据初步统计,截至今年3月4日,本组调研稿件在各平台阅读量已超2.37亿,相关话题传播量达1.4亿。

  为了充分报道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成果,经济日报自去年底开设“向新而行·新质生产力”专栏,反映青岛、郑州、重庆等地的实践探索。今年3月,又开设“新质生产力”相关调研专栏,对北京等多个省市分别进行报道,不断彰显新质生产力创新理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和坚实支撑。

  突出聚焦重要阐述和两会反响,强化遵循科学指引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会内会外热词。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进一步阐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被列为2024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各项任务中的首要任务。经济日报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统筹会内会外、对内对外报道,浓墨重彩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新意的报道产品,继续多角度多形式做好新质生产力宣传报道。全国两会期间,各平台累计刊发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报道350余篇,形成报道高潮。

  首先是突出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讲话精神的宣传和阐释。3月6日,经济日报一版刊发消息《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步组织刊出本报评论员文章《深刻领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提出要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核心要义、本质要求,深入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3月10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为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代表委员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与此同时,经济日报推出系列专版,这些专版内容充实、干货满满,并配以科技感十足的插图元素,全面生动反映代表委员热议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3月5日,经济日报两会特刊围绕“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推出专版,集合报道代表委员提出的深化改革激发要素活力、科技赋能提升传统产业、换道领跑塑造竞争优势、持续创新突破核心技术、需求导向夯实人才基础等观点;3月7日,经济日报再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推出整版报道,反映代表委员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畅谈体会,不同地区、界别代表委员提出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运用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从实际出发找准发展方向、全面深化改革打通堵点卡点等建议,表示“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

  此外,经济日报精心策划推出“代表委员说亮点”系列专版,以“看‘中国鹰’翱翔蓝天”“看‘中国船’扬帆远航”“看‘中国车’驰骋世界”“看‘中国芯’茁壮成长”等为主题,从不同角度报道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累累硕果,并充分反映代表委员建诤言、谋新策、出实招、聚共识的履职担当,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思路。

  持续加强融合报道和国际传播,有效提升质效

  近年来,经济日报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围绕“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一同管理、打通运营”目标,将深度融合理念贯穿新闻生产各环节全过程,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的全方位创新,不断提升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目前,全平台粉丝量从3年前的1.53亿增加到2.96亿。

  既要成为传统媒体的“实力担当”,也要成为新媒体领域的“流量担当”。在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报道中,经济日报注重融合传播,加强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表达,让受众更加立体直观地感受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力量。

  经济日报两微一端平台“一起学习”原创专栏推出新媒体产品《新质生产力成两会热词,一起来学习总书记重要论述→》,集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等进行阐释。该产品运用SVG(可缩放矢量图形)技术,强化与读者互动。微博主持专栏话题#一起学习#阅读量达1.4亿;#新质生产力成为两会热词#阅读量超2100万。

经济日报“各地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调研”系列报道在脸书平台的发布截图。

  经济日报开设#财经视角看两会 代表委员热议新质生产力#专题,自3月6日起,在微信视频号、抖音号播出《全国人大代表李东生: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要素集成》《全国政协委员周鸿祎:AI赋能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等10条短视频作品,各平台累计播放量达193万。

  中国经济网各平台共刊发新质生产力相关报道240余篇,其中原创报道86篇,总传播量超840万。策划推出图解作品《愿景2024|向“新”而行,看各地新质生产力“路线图”》,梳理多个省份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工作部署。全国两会期间将《再谈“新质生产力”,总书记这样要求》《深刻领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等报道在中国经济网PC端和手机端的首页头条或要闻区套红展示,多篇被中央网信办全网重点推荐。

  新质生产力不仅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世界深入认知中国经济发展转型提供了重要切入点。经济日报作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经济形势的重要窗口,积极向世界展示新质生产力的中国方案、中国实效。

  全国两会期间,经济日报脸书、推特等海外社交平台栏目推出中国两会特别报道《新质生产力带来新增长》,汇聚多个地区、界别代表委员的热议,让“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在多元阐释中更加生动具体。“各地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调研采访中发现的一个个鲜活案例,更成为海外传播中自带流量的精彩中国故事,传播量达2100多万,海外网民在评论区留言“这样的自动化车间场景让人印象深刻”“在这些美丽的场景中看到了中国的经济稳定”。

  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将为我国的高质量发展开辟巨大空间。经济日报将持续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宣传主题,将之作为“打造学习宣传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高地”以及落实“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要求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评论立报、理论强报、调研兴报、开门办报”理念,深入调研,深刻阐释,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当好经济领域舆论宣传引导的“压舱石”。

  (作者唐卫彬系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