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的服装厂找到发展新路径
重庆铜梁:治罪与治理并重护企发展新质生产力
普通一次性防护服挡住粉尘,医用一次性防护服隔绝病毒,二者的差别关键就在于“压条”这一道生产工序——将蓝色贴条“压”到缝合部分的几千个针孔上,才能完全隔绝病毒。重庆市铜梁区检察院在办理一起假冒注册商标案中,不但揪出了以普通一次性防护服假冒品牌医用一次性防护服的“李鬼”,还能动履职一举解决了涉案企业存在的内部管理问题,以及相关行业面临的共性治理问题。
铜梁区A服装厂是一家民营企业,刘某作为销售负责人,虽把业务拓展至贵州等地,却始终不甘心只能赚取服装加工的微薄利润。员工彭某趁机提议“傍名牌”,把厂里生产的普通防护服贴标假冒品牌医用防护服进行销售,以谋取数倍利润。
2022年3月,刘某、彭某二人合谋,在明知A服装厂没有生产一次性医疗防护服资质且未取得某医疗品牌注册商标使用许可的情况下,由刘某提供A服装厂生产的普通防护服,彭某网购假冒的印有某品牌字样的包装袋、合格证,并联系某纸箱厂生产假冒注册商标标识的包装箱,再运往附近市场进行包装。
2022年4月,公安机关在市场巡查执法行动中查获了这起假冒注册商标案。截至刘某二人被抓获时,二人已生产、包装假冒防护服3200余件,尚未销售流入市场。
2023年4月,该案移送铜梁区检察院审查起诉。涉案防护服既未销售又未标价,被侵权产品在全国各地价差较大,缺乏统一市场价,如何认定尚未标价销售的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金额,成为摆在办案检察官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铜梁区检察院决定借力“外脑”,经逐级请示重庆市检察院一分院、重庆市检察院知产办同意后,邀请来自重庆市市场监管局的特约检察官助理参与案件办理,对未销售、未标价的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的价格查证提供专业支持。
“在犯罪嫌疑人没有明确销售价格的情况下,应当按照被侵权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涉案金额。”
“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估价部门,结合市场调查同类物品价格情况,对假冒注册商标商品进行估价。”
经过研究讨论和相关法律认证,最终认定应当按照被侵权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涉案金额,经商请区市场监管局进行价格采样,该批假冒防护服价值17万余元。
为了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合法权益,检察官通过“一案四查”工作机制,引导被侵权企业与刘某、彭某达成赔偿谅解协议并获赔8万元,帮助企业挽回损失。2023年7月,经铜梁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假冒注册商标罪依法分别判处被告人刘某、彭某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各并处罚金4.5万元。
针对办案中反映出的涉案企业内部管理问题,检察官多次前往涉案服装厂,为其问诊把脉、做法治“体检”,并提供针对性建议,引导建立完善财务管理、原材料出入库管理、边角料处理管理等内部规章制度。服装厂走上了依法合规经营的道路,不但从制度上堵塞了产品无序流出的漏洞,还实现了财务管理规范化、原料出入库电子化、边角料流转信息化。同时,该服装厂还积极引进新型技术,发展新质生产力,运用智能电脑制图设备,在传统制衣设备上陆续加装质量轻、功率小的节能装置,还将生产产生的边角料定期运往环保公司,制成环保面料循环再利用。
此外,针对生产假冒商标标识的纸箱厂存在违法违规印刷外包装的问题,铜梁区检察院启动行政公益诉讼,与区文旅委开展磋商推动整治,对该纸箱厂进行执法检查、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辖区38家印刷企业开展全面排查和法治宣传。
近日,铜梁区检察院检察官再次回访该服装厂,发现服装厂在实现依法合规经营、创新发展后,经营范围、产品类型逐步拓宽,不但取得了医疗服装生产资质,还以稳定的财务状况、信誉良好的经营业绩,在医疗、学校等新市场、新领域争取到了大量订单。300余名员工正抓生产忙订单,向实现首季“开门红”目标快速迈进。
(本报记者 张博 通讯员 刘传丽 沈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