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就世界媒体峰会有关情况专访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4-04-08 15:53:37 | 1656 次浏览 | 分享到:
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就世界媒体峰会有关情况专访 2014年08月25日 21:21:54    来源:新华网


"合作、应对、共赢、发展"

  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就世界媒体峰会有关情况接受专访
  新华社与8家世界著名媒体机构共同发起世界媒体峰会,共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5家主流媒体和机构确认参会,涵盖了世界最主要的媒体集团和所有的媒体形态。世界媒体峰会将于10月9日-10日在北京举行。本次峰会被海外媒体称为"媒体的奥林匹克"。
  文/新华社记者
  记者:请简要介绍新华社的发展历程、基本职能。
  李从军: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创建于1931年11月7日,是中国国家通讯社,也是世界性通讯社。78年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新华社着力推进改革发展,大胆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拓展通讯社业务功能,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事业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提高。
  目前,新华社拥有覆盖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和营销网络,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设有33个分社,在台湾地区派有驻点记者,在境外设有117个分支机构。
  初步形成了多语种、多媒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用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葡萄牙文和日文8种文字,向世界各类用户提供文字、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网络、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和经济信息产品。特别是先后开通英语电视新闻线路和中文电视通稿线路、中文电视节目线路,开办手机电视台,成立多媒体中心,加快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
  创建了一批直接面向终端受众的传播载体,拥有中国最大的国家级网站集群,其中,新华网是中国重点新闻网站,被称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网站";金融信息平台及其产品"新华08",是国家重点文化项目,在世界资本要素市场等非媒体领域的影响力愈发凸显;《新华每日电讯》、《瞭望》等23种社办报刊形成中国最大的报刊集群,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新华社积极构建多元化对外交流合作系统,通过建立和完善双边、多边和区域交流合作机制,拓宽与境外媒体和新闻机构的合作渠道,不断提高知名度,提升在国际媒体同行中的形象和影响力。新华社是许多国际新闻组织成员,已同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通讯社或新闻机构签署了新闻交换、人员交流和技术合作等方面的合作协议。
  记者:您认为当今世界媒体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新趋势?面临着那些新挑战、新机遇?
  李从军:进入21世纪后,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人类信息传播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一方面,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猛,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传播速度更加及时,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层出不穷且使用便捷的新媒体正在改变公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公众获取和接收信息的习惯正在逐渐发生变化,日益由过去被动、单向的信息接受者(即"受众")转变成为主动、多向的信息发布者。
  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和新媒体的发展,媒介融合的趋势愈演愈烈。各种传播终端的功能正在由单一向多功能、多媒体转化,单一媒体形态正在向多媒体产品形态和全媒体信息传播业态拓展,媒体间的兼并重组层出不穷,传媒业与其他行业的合作或渗透不断加剧。随着公众在传播过程中心理、行为和地位的变化,公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日趋个性化,传媒市场日趋分众化,媒体商业模式日趋多元化。
  在这种新形势下,传统媒体面临空前的挑战。新媒体以其丰富的信息内容、便捷的使用方式和灵活的商业模式,不断吸引更多的受众和广告,如果传统媒体因循守旧,其舆论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就有可能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然而,在新形势下,传统媒体也面临空前的机遇: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各种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为传统媒体改善现有业务、开发新兴业务、扩大受众范围、拓展市场空间提供了众多全新的手段、渠道、平台和终端,只要顺应信息传播技术的新发展,顺应当代新闻信息传播的新变化,顺应媒介融合的新趋势,顺应公众和传媒市场的新需求,传统媒体就能继续保持并不断提升其竞争力和影响力。
  记者:您认为当今中国境内媒体业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新趋势?面临着哪些新挑战、新机遇?
  李从军:中国传媒业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传媒业发展的大环境,因而也必然会受到上述新变化和新趋势的影响。当然,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传媒业的发展也必然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近年来,新媒体在中国的发展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成为越来越多人获取并交流各类信息的重要渠道,舆论影响力和市场影响力与日俱增。但不同于其他大多数国家的是,中国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此消彼长的现象不是十分明显。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同时,传统媒体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传媒业在发展周期上仍处于上升期,整个行业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中国传媒业在应对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传播变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呈现出以下新趋势:
  一是健全信息传播业态,抢占各类新兴市场。中国媒体在加强和改进传统业务的同时,积极介入新媒体业务,努力由单一媒体向全媒体信息传播业态拓展,不断扩大在各类新媒体市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是建设多媒体数字平台,优化新闻信息生产流程。许多中国媒体纷纷建立集多媒体信息采集、加工、储存、发布、管理于一体的数字技术平台,并以此为基础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实现内容集约化生产、新闻信息产品多级开发。
  三是探索多种商业模式,拓展品牌影响力。来自新媒体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冲击,使中国媒体进一步意识到单一商业模式的弊病和危险。许多媒体纷纷开展多种经营,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利用品牌影响力,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在新形势下,中国媒体同样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这些挑战和机遇不但来自信息传播技术和全球传媒格局的变化,更来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传媒业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和公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更加强烈。人们希望有更多可供选择的信息来源,有更简单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手段,希望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能够更加丰富,具有更强的时效性、针对性、可信性、实用性,不但能够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品位,而且能够满足每个群体的个性需求。媒体不仅要承受更大的市场压力,而且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所有这些,无论对新媒体,还是对传统媒体,都是极大的挑战。
  对中国媒体来说,这些挑战中也孕育着极大的机遇。社会和公众对新闻信息需求的增加,对媒体提出更高要求,意味着媒体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意味着媒体还有更多大显身手的地方。谁能找到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途径,谁就找到了发展壮大自己的机会。谁能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加满意的信息服务,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谁能取得让公众满意的社会效益,谁就能取得让自己满意的经济效益。
  记者:全球和国内媒体业的新发展给新华社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哪些挑战和机遇?
  李从军: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传媒集团之一,新华社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数字化、网络化的进程促使新华社审视既有的业态模式,向前探索符合新华社自身特点的多媒体业态。一方面,新华社深刻地认识到随着个人传播能力的兴起,传统传媒业都面临着对自身在功能确定和传播流程中的重新定位,传统通讯社单纯的供稿业务已无法满足受众和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在传播流程中的定位逐步明确,新华社清醒地意识到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及业务架构对促进发展、建立多媒体业态的重要保障作用。此外,新华社也深切地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给事业发展、业务拓展带来的巨大压力。
  至于您认为新华社是传统媒体,恐怕存在一些误解。事实上,新华社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就创办了新华网,近年来又顺应移动通信的发展,开发了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多种新闻信息产品;针对内部资源缺乏整合共享、信息孤岛频现的传媒业通病,建立了多媒体数据库,对整个新闻信息产品的采编和营销进行重构,并以促进信息在更广范围内的科学有序传递为目的,牵头制订了中文新闻信息技术标准;顺应受众接收信息多渠道化、碎片化等特点,开拓了户外屏幕、楼宇电视等新闻信息服务载体;同时,还构建了金融信息平台,拓宽了新闻信息服务领域,建立与市场受众直通的新的传播终端。实施战略转型一年多来,新华社着重发展视频报道、新媒体报道,并以增量业务为龙头,带动存量业务的发展和调整,产品生产、组织架构、体制机制等已经更加适应多媒体传播时代的发展要求。
  记者:请简要介绍新华社应对新挑战、新机遇的整体思路、具体举措和已取得的成效。
  李从军:新华社在新时期的发展整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新情况,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和业态,着力提升新闻信息采编、传播能力和效率,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立足国内、拓展海外,加速推进组织结构、多媒体业态、内容生产、传播方式、营销模式、技术构成、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战略转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
  为此,新华社着力推进三个拓展,即由传统新闻产品生产为主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由面向媒体为主向直接面向终端受众拓展、由立足国内为主向有重点地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努力构建四个系统,即现代采编、研究系统,数字化加工、运用、传播系统,更加完善的新闻信息产品营销系统,多元化对外交流合作系统;大力加强五个重点建设,即报道业务建设、重点项目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海外舆论阵地建设、管理和制度建设。
  经全社上下共同努力,新华社新闻报道和改革发展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在一些重点工作、重要领域和重大项目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在战略转型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一是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迈出新步伐。初步形成从文字、图片为主的"两翼齐飞、图文并茂",到文字、图片、音视频"三位一体"的多媒体发展格局,为加快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打下了基础。成立多媒体中心并启动运行,全力打造多媒体新闻信息数字生产加工平台,实现在同一界面制作、播发文字、图片、音视频和多媒体融合稿件,初步具备直接签发供电视、网站、手机、户外屏幕等各种形态媒体使用的多媒体稿件的能力。
  二是向直接面向终端受众拓展实现新突破。成功实现新华网的改版,不断丰富内容,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升级金融信息平台建设,在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技术支撑能力的同时,启动资本运作和市场化运作。不断创新新华手机短信、手机报等手机媒体的产品形式,丰富产品内容,提高时效性和互动性,这些产品已经成为新华社重大报道的"第一落地渠道"。开通手机电视台,提高户外屏幕、流动媒体的受众覆盖面和影响力。此外,还对多媒体数据库和各社办报刊直接面向终端受众的能力进行了提升。
  三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得到有效增强。调整和优化驻外机构布局,拓展了一批金融信息采集点,组建了北美总分社、亚欧总分社,目前,新华社驻外分社已达117个。调整充实驻外分社人力配备,加速推进"本土化"进程。同时,加强了与国际知名传媒集团、通讯社等的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对外交流合作的新领域、新机制、新渠道和新方式,努力搭建国际一流媒体交流平台。
  记者:请介绍世界媒体峰会召开的背景,其主要目的或动机是什么?
  李从军: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深刻变化,全球传媒格局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受众需求日益多元化,使媒体面临空前挑战,同时也迎来了难得机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传媒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这种背景下,以"合作、应对、共赢、发展"为主题举办世界媒体峰会,共同探寻世界传媒业生存和发展之路,意义更加特殊而重大。在这全球媒体发展的重要关头,新华社愿意与各国各地区媒体一同应对危机、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记者:请介绍峰会的筹备情况。
  李从军:为发起世界媒体峰会,新华社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先后邀请新闻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默多克、美联社社长柯里、路透社总编辑史进德、法新社社长皮埃尔、英国广播公司(BBC)总裁汤普森、共同社社长石川聪等12家境外重要媒体机构负责人来访。通过会谈,大家一致认为,有必要共同发起世界媒体峰会。奥运会后,新华社通过不同渠道在多个层次就共同发起世界媒体峰会与相关媒体进行了沟通,并达成共识。
  经充分沟通协商,新华社与新闻集团、美联社、路透社、俄塔社、共同社、英国广播公司、时代华纳特纳广播集团、谷歌等8家世界著名媒体机构一起,决定共同发起世界媒体峰会,并明确由新闻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默多克、美联社社长柯里、路透社总编辑史进德、俄塔社社长伊格纳坚科、共同社社长石川聪、英国广播公司全球新闻总裁山姆布鲁克、时代华纳特纳广播集团亚太区总裁兼董事总经理马可宝和谷歌公司全球副总裁刘允担任共同主席,由我担任执行主席。新华社还同8家共同发起方建立了常设机构峰会秘书处,并就峰会规模、主题议题、组织形式、日程安排、费用支出、共同宣言的修改和通过形式、峰会长效机制等,达成了广泛和重要的共识。
  截至目前,共有70个国家和地区的135家主流媒体和机构确认参会,其中欧美地区的主流媒体43家,亚洲地区的主流媒体21家,中东地区主流媒体17家,非洲地区主流媒体17家,东欧及前苏联地区主流媒体20家,拉美主流媒体8家,港澳台主流媒体9家。上述确认参会的媒体,涵盖了世界最主要的媒体集团和所有的媒体形态,其中媒体集团9家,通讯社62家,报刊29家,广电媒体30家,新媒体2家,政府机构3家。另外,还邀请了40多家境内媒体负责人参会。
  记者:您认为峰会召开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您对峰会可能取得的成果有着怎样的期待?
  李从军:CNN一位资深的从业人员认为,世界媒体峰会将是"媒体的奥林匹克",这一说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世界媒体峰会突破通讯社、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业的行业界限和框架,致力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为世界各国媒体机构搭建起互动交流和合作的有效平台。来自五大洲的媒体机构不分媒体大小、不分媒体形态,共谋发展,共商策略,共创未来,必将对世界传媒业的发展产生广泛、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世界媒体峰会共同主席俄塔社社长伊格纳坚科对峰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世界媒体峰会是世界传媒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事件,将为扩大各国媒体之间的联系及合作作出举足轻重的贡献。
  我希望,通过世界媒体峰会提供的高端合作交流平台,能够促进世界媒体加强沟通与协商、深化交流与合作,应对挑战、共赢发展。 (来源:瞭望)
[ 责任编辑: ]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