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地理标志产品司法保护,助推茶农产品化身地域名片等等。
问: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2周年。据了解,你们在全省最早创新“庭所共建”协同治理模式,河源法院在深度融入基层综治体系,整合调解资源、诉调对接等方面有哪些创新?
王庆丰:河源地域面积大,乡风民俗淳朴,家族家训文化底蕴深厚,宗族宗亲的亲和关系是调处矛盾纠纷的“调和剂”。我们践行“四下基层”“平安直联”,以小联动撬动大治理,探索出一条“法庭+综治+便民”特色路径,基层治理实现从“单一治理”到“多元共治”跨越。
一是“一庭一品”激活解纷动能。大力推进“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通过优化法庭布局,创新多元解纷模式,创设周末法庭、田间法庭,深化“无讼乡村”创建等,形成了党建引领型、基层创新型、调解优先型等人民法庭建设“河源样本”。镇村吹哨、法官报到,三年来成功调解各类纠纷2万余件,“一庭一品”改革入选中国改革典型案例、全国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
二是“庭站点员”延伸司法触角。立足14个人民法庭、8个网上巡回法庭,在线对接85个基层治理组织,建立诉讼服务站60个、法官联络点85个,引入特邀调解员295名,构建起覆盖全市的“庭站点员”便民服务网。百姓说事、顾问说理、法官说法,网格覆盖有效延伸了司法服务,基层治理单位解纷成功率稳步提升,全市万人成讼率逐年下降。
三是前端发力深化协同共治。选派法官全覆盖进驻“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深度对接乡镇司法所等基层组织,引入“五老”、村干部、法援参与调解,推动“庭所共建”与综治中心互嵌共融,实质解纷经验多次在全省会议上推广。联合住建等15家单位协同发力,成立市民商事调解中心调解工作室,构建“法院+”三级解纷机制,激活“总对总”行业解纷机制,先行调解成效稳居全省法院前列。
问:据分析,河源的婚姻家庭、道交、工伤等传统类型纠纷较多,当事人的诉求更贴近生活琐事,对情理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源法院在推进实质解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审判质效等方面有哪些硬招、实招?
王庆丰:我们坚持民生“小案”不小办,站稳人民立场,以质量为本、效率为纲、调解为要、执行为桥,努力在法律框架内寻求最优解,实现又好又快办案,推动纠纷从“程序结”向“实质了”转变,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触可及。
一是抓实案件质量“生命线”。认真落实全国大法官研讨班、全省中院院长研讨班会议精神,开展“质量建设年”“能力提升年”工作,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强条线指导、分片包干,以点带面推动审判质效的综合跃升。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完善院庭长案件阅核机制,编发裁判规则汇编,落实发改案件逐案分析,一审裁判被发改率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落实全流程释法答疑,妥善审理残疾人车祸死亡赔偿案,依法支持履行监护职责的非近亲属赔偿请求,实现办案“三个效果”有机统一。
二是创新定分止争“和品牌”。聚焦群众对情理法的需求,把客家“和”文化融入审判调解,形成“禾坪说事”“和和来”等特色解纷品牌矩阵,龙川法院运用“百家姓和百家”调解法促使调解率稳超40%,紫金法院“客家擂茶调解”经验获中央政法委和最高法院推介。构建全员全过程专业化调解体系,实质性化解一批被冒名婚姻登记纠纷,定分止争做到群众“心坎上”。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说理,在一起工伤保险待遇纠纷中,依法保障工亡员工家属权益,有力彰显司法力度温度,获评全国优秀案例。
三是畅通立审执“全流程”。强化全市“一盘棋”,实行大调解、大立案、大审判、大执行“四大机制”,打通审判流程堵点卡点,全市法官人均结案数年均增长10.68%,未结案件年均下降41.44%。优化全链条精细化审判管理,创新“黄橙红”审限分级预警、审判数据“黄绿蓝”三色管理模式,平均结案用时年均下降22%,长期未结案件年均下降65.73%。创新开展“执小案民生案”等专项行动,攻坚化解欠薪、抚养、教育等民生案,强力兑现胜诉权益138.74亿元,“河源执行风暴”深受群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