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来,同时也是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走来。只有立足于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正是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我们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从古老文明中获得了充沛的思想文化资源,古老的中华文明也因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而获得新生。
“第二个结合”是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重大理论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结合”之后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并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让我们可以充分掌握历史和文化主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中汲取养料,创造性传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基因,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巩固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丰富和发展,是我们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习近平文化思想熔古铸今、汇通中外,是在科学处理变和不变、传承和发展、守正和创新等关系的过程中不断建构起来的。这使其既能传承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的核心价值,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又能推动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文化主体性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进行文化创新创造的主动精神。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面对剧烈的社会变迁,中华民族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在艰辛守护和不懈探索中赓续了中华文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深刻洞察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坚守了中华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同时也为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国家长期繁荣强盛。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我们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较好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发生全面、深刻、根本性变化,人民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国家长期繁荣强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重要原则,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广大的民族地区和众多的民族。我国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共同缔造了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逐渐形成了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但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相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不匹配。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