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启动一级响应!抢险组5分钟内抵达漫顶段!"随着总指挥孔得兵一声令下,131名身着橙色救生衣的抢险人员迅速投入战斗。3月24日,在鄱阳湖蓄滞洪区(珠湖)安全建设工程现场,一场全要素防洪度汛应急演练在模拟特大暴雨场景下展开,标志着长江中下游流域正式进入2025年度防汛备战状态。

此次演练由鄱阳县河道圩堤管护中心牵头,联合江西省饶州监狱、县应急管理局等8家单位,创新采用"智慧防汛+军地协同"模式。演练现场,无人机编队、渗压监测系统等科技装备全程参与,构建起空地一体化的应急指挥体系。

9时30分,首轮险情警报骤然拉响。面对模拟的堤顶漫顶险情,由武警官兵和突击队员组成的抢险梯队迅速展开人机协同作战。3台挖掘机与人工编组同步进行黏土回填,应急通信车实时传输现场画面。在处置过程中,技术专家组创新应用"三维渗流分析系统",动态调整砂石级配方案,使20米险段加固效率提升40%。
"堤脚发现30厘米泡泉!"11时许,巡堤查险组通过智能传感设备捕捉到二级险情。技术指导组组长程新景带领团队启动"精准抢险"预案,运用无人机热成像技术锁定渗流通道,采用三级反滤围井技术进行处置。经监测,渗压值在12分钟内回归安全区间,较传统处置方式缩短三分之一时间。
演练特别设置突发次生灾害应对科目。在伤员转运环节,医疗组启用5G远程会诊系统,实现"现场急救-移动监护-后方医院"三级联动。江西省应急管理厅专家评价称,此次演练首次将监狱农场防汛纳入联防体系,建立了跨行政区域的应急响应机制。

据总指挥孔得兵介绍,本次演练重点检验了四项能力:多部门协同作战机制、智能监测设备应用效能、次生灾害防范体系及极端天气应对预案。演练数据显示,险情响应时效达标率达100%,新技术应用使处置效率平均提升35%。
目前,鄱阳湖流域已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布设智能感知设备1200余处。防汛指挥部透露,下一步将针对夜间抢险、电力中断等极端场景开展专项训练,计划在汛前完成全流域数字孪生系统的压力测试。
"防洪工程不仅要筑牢物理防线,更要构建智慧防线。"鄱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总工程师何向东表示,通过持续迭代应急预案、强化科技赋能,力争将重点堤防段的险情预警提前量由现在的2小时延长至6小时,全力守护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