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帮助老年人识破虚假保健品骗局

来源:新华网 | 作者:杨松 | 发布时间: 2025-03-19 16:02:01 | 121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03-19 16:02:01 来源:新华网

       以包治百病制造噱头,用“专利发明”伪装科学,靠嘘寒问暖诱导购买

  帮助老年人识破虚假保健品骗局

  包治百病、快速见效等“神药”噱头,“科研成果”“专利发明”等伪科学外衣,嘘寒问暖、夸大宣传等营销手段……近年来,一些不法商家抓住部分老年人健康焦虑、情感孤独的心理,诱导他们高价购买虚假保健品和药品,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如今,这些骗局套路更是手法翻新,利用电商平台、视频直播、朋友圈发布等多种形式,让一些老年人防不胜防。

  虚假保健品和药品骗局屡禁不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如何帮助老年人识别骗局、远离骗局?记者进行了采访。

  高价“神药”,保健品诈骗不容忽视

  “33600元,阿姨,是什么东西你知道吗?”

  “药。”

  前不久,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快递小哥蔡红卫在派送一个价值33600元的“货到付款”包裹时,发现收货人是年过八旬的孙奶奶。小蔡怀疑她可能遇到诈骗了。

  征得孙奶奶同意后,蔡红卫当面拆开了包裹,发现里面一款名为“脑心舒口服液”的所谓“药品”,既无生产批号,也无使用说明。

  “阿姨,我怀疑这个药是假的,你就别要了,我给你带回去,对方给你打电话你不要接。”蔡红卫说。

  起初,孙奶奶认为小蔡才是骗子。“这些药连说明书都没有,看病吃药得去正规医院。”蔡红卫苦口婆心地劝道,“刚才我电话询问对方,他们还要加我微信,说这一单成了就给我几千块钱呢,这不是诈骗是什么?”

  听罢,孙奶奶这才肯配合。蔡红卫随即报了警,辖区翠苑派出所民警迅速赶来,确认这是一起典型的保健品诈骗案。

  “我妈心脏不好,以前也购买过几次‘保健品’,但金额都没这次大。”孙奶奶的女儿匆匆赶到现场,对此她也很无奈。最终包裹被退回,孙奶奶删除了商家微信,表示再也不会购买这类“保健品”。

  拿着这款“保健品”的外包装图片,记者联系到浙江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兼秘书长陈新宇,对方提示,这款产品对心血管疾病并无直接治疗作用,何况既无生产批号、成分也不清楚。

  “其宣传的‘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缺乏大规模的临床验证,口服液中含蜂蜜和蜂王浆,糖分很高,糖尿病或者高血糖患者禁用,年轻人也要慎用,使用不当可能会有头晕、皮疹等副作用。”陈新宇说。

  陈新宇总结,这些虚假保健品分为无效型和非法添加型两种。其中无效型主要成分是淀粉,无实际功效,只能为老年人带来“吃了就会变健康”的心理安慰,长期服用还有可能因摄入过多糖分而影响正常饮食结构。非法添加型主要是非法添加了诸如降压药、止痛药、激素等,短期内可能会有“见效”的假象,但长期服用会对肝、肾等重要器官造成严重损害,导致病情延误,增加疾病风险。

  屡屡有人上当,问题究竟出在哪

  孙奶奶明明上当多回,为何仍“执迷不悟”?

  “民众防诈意识虽然在提高,但诈骗手段也在不断翻新,对老年人而言防不胜防。”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区分局翠苑派出所民警孟羿帆说。

  这几年,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和药品诈骗呈现新形式。“以前看电视广告打热线电话下单,现在用手机看直播、刷朋友圈,动动手指头就能下单,网络购物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了骗子可乘之机。”孟羿帆说。孙奶奶这次上当,就是看到了对方朋友圈的内容。

  “虚假保健品和药品常常披上‘科学外衣’,大肆渲染‘功效’,制造营销骗局,对老年人非常有吸引力。”陈新宇分析,虚假保健品和药品经常伪造权威认证,利用老年人对机构和专家的信任,让老年人放松警惕。

  除了骗术升级,老年人轻信虚假保健品和药品,还与自身情况分不开。

  “不少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对于慢性疾病都十分焦虑。”结合自己的从医经历,陈新宇表示,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老年人逐渐产生无力感,急切渴望找到一种能改善病情的“速效方案”,虚假保健品和药品就是抓住了这一心理诉求,打着“根治”“快速见效”的旗号,迎合了老年人的期盼。

  同时,老年人对于药品信息存在认知盲区,不了解药品正规标识。拿出一种虚假保健品,陈新宇介绍道,“你看,外包装上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还有‘院士科研成果’‘发明专利’等字眼,东拼西凑了一堆‘科学名词’,让老年人眼花缭乱。”

  孟羿帆补充,“亲情营销”正在攻破一些老年人的防线。虚假保健品和药品销售者敏锐捕捉老年人子女陪伴不足、社交圈子狭窄的现状,抓住他们内心渴望情感关怀的心理,大打“亲情营销”牌,获取老人信任。“子女也要从自身找原因,多多陪伴关注。”他说。

  对此,陈新宇深有感触。“对老年人的慢性病治疗,不管是医生还是家庭,一定要有足够耐心,提供足够关怀,否则就会让骗子钻了老年人情感缺失的空子。”看病之余,她一定会对老年患者的家庭支持情况和心理进行调研了解,“要重视医学人文,有时老年人来看病,更多的是心理诉求。”

  提高防范意识,劝导老年人远离骗局

  如何帮助老年人远离保健品和药品骗局?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探索。

  孟羿帆介绍,杭州公安部门为此专门创作了“三不原则”防骗口诀——不轻信免费福利、不迷信专家名头、不着急掏钱付款。“我们制作成宣传册在辖区内分发,碰到老年人,民警还会多嘱咐几句。”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