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社会治安也是很多外国人到达中国后的强烈感受。荷兰游客费尔坎·莫勒纳尔感叹:“真没想到中国这么安全。”加拿大游客西德妮评价:“中国街道整洁,社会井然有序,给人很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中国在法治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津巴布韦经济学家保罗·穆索扎说。
老挝国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西提赛·赛亚冯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仅促进了社会治安,也助力中国在经济、科技、民生、脱贫等方面取得非凡成就,树立起国家治理的典范,“值得其他国家研究、学习和借鉴”。
以开放合作促进全球善治
加纳前驻华大使阿纳尼·奥库米尼·德穆亚科尔密切关注着中国全国两会的新闻,尤其是关于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消息。“随着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推进,越来越多外国人和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中国向世界开放的大门必将越开越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同开放相伴而行,对外开放向前推进一步,涉外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要坚持在法治基础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扩大开放中推进涉外法治建设,不断夯实高水平开放的法治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不断完善涉外法律和规则体系,提升涉外司法效能,以适应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制定外商投资法,为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投资活动提供明确法律保障;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显著提高违法成本,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
3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商事调解规定》正式实施。这是海南扩大制度型开放、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和纠纷解决方式接轨的一项创新法规。已在海南工作生活18年的英国人伊恩·英格利斯是三亚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的一名国际商事调解员。在他看来,该法规将进一步优化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中国法治体系不断发展完善,提振了越来越多国家投资中国的信心,也为中国同其他国家开展合作提供了支持。”
乌兹别克斯坦政治观察家沙罗菲丁·图拉加诺夫认为,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中国的制度型开放为世界提供了稳定的合作预期,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贡献了可贵的确定性。
开罗大学国际法教授萨拉马说,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海外投资者和市场对华信心、保持良好国际声誉、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手段。
中国以法治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同时也积极参与执法安全国际合作,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贡献力量。
近年来,电信诈骗犯罪在多国肆虐。一段时间以来,在中国和周边国家领导人共同关心下,执法和外交部门通力协作,有效开展跨境合作,全力解救受困中国公民。邻近边境的缅北电诈园区已经全部清除,中国、泰国、缅甸、老挝四个国家正在合力对泰缅边境地区的电诈进行集中打击。
从依法严惩涉缅北等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到制定办理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工作意见,今年两高报告也传递出打击电诈的更大决心和力度。
中国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司法合作。截至2024年9月,中国已与88个国家签署双边司法协助条约,与18个国家签署移管被判刑人条约;2024年,检察机关起诉涉外刑事犯罪4.98万人,办理刑事司法协助案件293件;中国切实履行《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规定的义务……
“中国同其他国家展开司法合作,为国际社会带来积极影响,让各国人民受益。”科特迪瓦发展问题专家亚历克西斯·比赫说。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始终倡导以国际良法促进全球善治,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指明方向。
从促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到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从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到签署《北京船舶司法出售公约》,中国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规则体系,促进全球治理变革。
在黎巴嫩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瓦里夫·库迈哈看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法律和标准的制定,为建立一个更加公平、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体系作出了贡献。津巴布韦经济学家穆索扎认为:“中国为完善国际法治贡献智慧和力量,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一步。”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与国际社会携手同行,推动完善全球治理,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世界法治文明进步注入强大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