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儿从事铜雕制作,每个月收入9000多元”,正在为铜浮雕整形的易县白马乡源泉村张华说。3月13日,在河北省易县燕都环境艺术有限公司车间内,“叮叮当当”的錾刻声此起彼伏,匠人们正在根据设计好的图纸进行锻打刻制、打磨抛光,凭借细致的手艺和耐心,匠人手工制作完成的每一件铜雕作品都栩栩如生。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易县铜雕传承人刘桂军介绍,易县铜雕又名錾刻,錾刻的铜板需要选择1.2毫米以上的红铜或黄铜,锻打时高温退火,冷却之后锻锤,每个环节都需要匠人手工完成。特别是锻造高浮雕制品时,要反复煅烧退火,以确保铜的韧柔性和延展性达到最佳状态,技艺特点十分鲜明。2016年,易县铜雕被评为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下,陆大伟正在为一件铜雕作品进行淬火,这件作品他已经制作了1半个月了,预计再有一周左右,整件作品就能完工。“做这行要懂得钻研,也要能吃苦,从业时间长了也就心灵手巧,也能把这老手艺传承好。”今年40岁的易县白马乡源泉村村民陆大伟说。
易县铜雕历史悠久,是古代青铜器制造技艺的延续。燕下都遗址出土的战国铜人、铜铺首衔环都是“国宝”级艺术珍品。1996年,刘桂军创建了易县燕都环境艺术有限公司。在他不断改良之下,传统技艺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公司也成为铜雕产业龙头企业。
“铜雕主要表现手法有浮雕和圆雕,浮雕图案以山水花鸟、龙凤祥云等为主,圆雕多以室内摆件、城市雕塑等形式展现。铜雕造型多样,加上咱们的巧手匠心,一经雕琢,便焕发出无穷的魅力,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带动了易县铜雕产业的发展”。刘桂军自豪地说。
产业发展促就业增收。近年来,易县依托深厚历史人文资源优势,不断壮大铜雕工匠队伍,通过注册商标、技能培训、组建行业协会等形式,倾力打造“燕都铜雕工匠”劳务品牌。目前,该县从事铜雕产业相关企业290余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年创劳务收入3亿多元。(通讯员:李霞光)
图1、3月13日,在易县铜雕协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易县铜雕传承人刘桂军为从业人员讲解铜雕作品《长城》。(郭恩桥摄)
图2、3月13日,在河北易县一家铜雕企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易县铜雕传承人刘桂军为从业人员讲解铜板锻造的技术要点。(郭恩桥摄)
图3、3月13日,在河北易县一家铜雕企业车间内,从业人员正在为铜浮雕整形、整平。 (郭恩桥摄)
图4、3月13日,在河北易县一家铜雕企业车间内,从业人员正在进行淬火工序。(郭恩桥摄)
[ 责任编辑:杨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