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那些被网贷毁掉的年轻人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4-04-08 17:45:25 | 132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知乎上,“关闭蚂蚁花呗是种怎样的体验?”这个问题被浏览了239万余次,500多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记者梳理这些跟帖发现,“松了一口气”和“无债一身轻”成为普遍感受。

  就读于陕西某高校的鹿鸣,先后用花呗分期购买了一只售价850元的电子表和一件饰品。两次分期加起来,鹿鸣每个月需要偿还近500元,这影响到了她的日常生活,也让她产生了警觉。

  去年年底,当收到奖学金后,她一次性还完了剩余的花呗分期。“很多人可能被花呗等网贷平台惯坏了,没有危机意识,久而久之就可能背负难以偿还的欠款。”鹿鸣说,还完后觉得很轻松,她现在也会劝身边的朋友少用网贷。

  在张安全看来,不必要的超前消费会损害未来对于合理需求的消费能力,不理性的超前消费还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助长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

  全国人大代表陈海仪在广州互联网法院调研发现,11万多件涉互联网纠纷案件中,超六成被告人是35岁以下青年,且呈现持续攀升趋势。

  对此,她在今年两会中建议,引导和规范网络平台有序正当经营,完善征信体系,防范多头借贷风险;对年龄在35周岁以下、欠债金额在1万元以下的涉网络纠纷案件,实行执行和解前置,慎用惩戒措施。

  3月17日,银保监会联合五部委发文要求,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一律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目前诸多网贷平台主要还是以小贷公司的牌照来进行放贷,所以这次发文几乎叫停了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贷业务,但对于更大基数的年轻人来说,需要借助更多力量走出可能陷入的网贷泥沼。(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记者手记

  不让青春被“贷”走

  大学生因背上巨额“校园贷”而走上绝路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记者两次对大学生网贷消费情况进行调研发现,约60%的在校大学生使用网贷,部分大学生未毕业已成“负翁”。

  在谈论这类话题时,“自控力”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词。有人认为,部分大学生之所以陷入网贷泥沼,一个重要原因是自控力太差。但有学者曾撰文指出,网贷平台放贷门槛低和资本营造的怂恿年轻人敢于超前消费、过度负债的社会氛围,是我国“负债一族”人群越来越多的根本原因之一。

  面对各种极具诱导性的网贷广告,涉世未深的在校大学生缺乏足够的金融理财知识储备,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他们这个年纪,消费欲望很容易被刺激,但由于没有稳定的收入,网贷便让他们的“超前消费”成为可能。

  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4000万,他们存在相当的金融信贷需求,但传统银行在高校内的金融服务渗透率不够,让网贷有了野蛮生长的空间。要扭转这一局面,需要正规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推出适合在校大学生的信贷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不必要的超前消费会损害未来对于合理需求的消费能力,甚至造成资源浪费,助长盲目攀比等不良社会风气。

  大学生陷入网贷泥沼,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各方共同治理。网贷机构应严格按照银保监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停止向大学生发放新的网贷,逐步消化存量,加强贷款资质审核。

  大学生则需准确评估自己的自控力,理性消费,摒弃“早买早享受”的观念。此外,高校和金融机构还应联手,做好金融知识普及工作,增强大学生的金融知识储备。(记者 黄海波 郑明鸿 刘梦妮)

[ 责任编辑:中国舆情法治网_中国行为法学会 ]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