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收官之际,中国重大科技成果突破捷报频传:
11月10日,“奋斗者”号深潜万米,逐梦深蓝;
12月1日,“嫦娥五号”上天揽月,筑梦苍穹;
12月4日,“九章”问世,圆梦“量子优越性”;
……
这是拼搏创新的中国气魄,这是催人奋进的中国力量。
创新,成为这一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深刻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加快科技创新的需求从未如此迫切。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道出了中国开拓新局的核心与根本。
云端会议、在线课堂、线上医疗、直播卖货、人工智能……1至11月,中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1.5%,新动能点燃中国经济复苏引擎。
不久前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被放在12项重大任务之首,“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被写入规划建议。
前进——“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12月11日,深圳出台重磅新举措——正式启用外国人就业居留事务服务中心及外国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这意味着,外国人在深圳就业“线上一次申请,线下一次跑动”即可同时办理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审批时限从15个工作日缩至7个。深圳还获赋权签发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为符合条件的外籍人员办理有效期最长10年、每次停留最长180天的多次往返“R”字签证。
这是新近落地的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项授权事项清单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已按下“快进键”。
砥砺奋进,坚定向前。
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前所未有的挑战压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
10月14日,广东深圳。
11月12日,上海浦东。
一个月内,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到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地标,出席庆祝大会,擘画改革蓝图。
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支持实施综合改革试点;研究制定意见,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是要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
2月14日,疫情防控最吃劲时,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等7项事关长远的重大改革文件。
改革到了新的历史关头,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
一年来,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到部署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从个人破产制度在深圳、浙江“破冰”到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抓住关键布局落子,体制机制障碍不断破除,发展动力持续激发。
开放大门越开越大,同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
6月14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超市发双榆树店,工作人员将包装好的蔬菜码放到货架。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9月4日,北京。
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类服务贸易展会——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举办。这是疫情发生以来,由中国举办的首场、也是全球最大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国际经贸活动。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一段时间内阻隔了我们的相聚,但阻挡不了服务贸易发展的脚步,阻断不了我们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信心和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的致辞,通过电视和网络信号,传遍神州大地、播向五湖四海。
两个月后,上海。
经历近20小时的飞机和中转、3次核酸检测、14天隔离,意大利珠宝商马可·鲁索来到如期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眼下全球许多机遇之门已关上,但进博会这扇‘窗’还开着。”马可·鲁索连连感叹,“一切都值了!”
逆风破浪,危中育机。
疫情冲击下,国际贸易投资大幅萎缩,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为全球经济复苏创造机遇,也为自身发展谋求先机。
全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由40条减到33条,自由贸易试验区由18个增至21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
前11个月中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1.8%,持续回暖;在全球外商直接投资预计全年减少40%下,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3%,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时近年终,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连续出席多场国际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对外开放,同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
纵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制度力量应对风险挑战——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经受住了“压力测试”,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不断转化为强大治理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