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这几件事,习近平实地检查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4-04-08 17:45:19 | 125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8年4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座谈会前,习近平于25日上午乘船沿江察看两岸生态环境和发展建设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两次座谈会,为长江治理开出治本良方

  长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和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宝库。然而,由于多年来的无序利用和过度开发,长江水质持续恶化、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习近平痛心地形容长江“病了,病得不轻”。

  全国人代会、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在多个重要场合,习近平反复强调,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

  为治好长江,习近平亲赴长江上游和中游实地考察,为长江诊“病因”,找“病根”。

  2016年1月,习近平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18年4月,习近平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他再次强调,“要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格局”“提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想认识,形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行动自觉”……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习近平给长江开出的治本良方。

  抓实抓实再抓实——港口码头、工厂车间、渡轮甲板、三峡大坝,搬迁居民区、生态保护区,青海湖、洞庭湖、嘉陵江……长江上下,到处留下习近平的身影。无论到哪儿,他都反复叮嘱要加大工作力度,保护好长江生态环境,“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2020年1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向全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这是20日下午,习近平在昆明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考察调研。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立此存照” 给子孙留下最好的洱海

  洱海是云南第二大淡水湖,是闻名遐迩的高原明珠。然而,随着流域内经济发展、人口聚集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洱海水质一度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考察调研时,专程来到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考察洱海湿地生态保护情况。他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他反复叮嘱,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习近平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

  2016年7月15日至8月15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云南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工作。

  2018年6月5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再次进驻云南,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

  ……

  今年1月,习近平到云南考察时,察看滇池、抚仙湖、洱海水样和滇池生物多样性展示。他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在习近平心中,保护生态环境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他多次引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论断告诫人们,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中国建设现代化,决不能重复“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决不容许“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要站在为子孙计、为万世谋的战略高度思考谋划,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习近平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扭住不放、一抓到底的深意所在。

[ 责任编辑:中国舆情法治网 ]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