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张冉说,她前几年在江苏昆山购房时房贷利率是6.4%。当下,不少地区的房贷利率已经降到了3.8%。如今,她发现,每月2500多元的还款额中只有几百元是本金,利息竟超过了2000元。
为了尽快还清贷款,从事人力资源工作之余,张冉还兼职做教师。去年7月,她把欠亲戚的债还清后,将攒下的10万元还了房贷,当时还款很顺利。她计划继续攒钱,用两三年把贷款提前还清,算下来,可以省30多万元。“我现在只有这一个目标,就是还贷款”。
买房之初,在上海工作的24岁销售助理沙莎和男朋友就准备匀速提前还贷,为未来解压。2021年3月,沙莎和男朋友在江苏昆山贷款122万元买了一套145平方米的大房子,开始了“双城记”式的生活。当时,房贷利率达到5.7%,他们每月需要还7100多元,其中,只有1300元左右是本金,其余全是利息。她算了一笔账,如果按合同还款,30年要付130多万元利息,已超过了本金。她感慨,“房贷利率太高了。”
除了房贷,两人每月还要给双方老人共计4000元赡养费。同时,考虑到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未来子女的生育和教育成本,未来行业发展具有不确定性,他们选择每年还20万元。去年8月,他们提前还了20万元本金。
今年1月,沙莎再次成功预约了提前还款,因为银行是次月划款,她还在等扣款。事实上,沙莎也曾考虑过将房贷转为经营贷来降低房贷利率。有中介曾联系过他们,说可以提供“过桥款”,帮他们申请经营贷。最后,她担心风险太大,还是放弃了。
作为在房地产行业19年的资深从业者,自媒体“八零说房”的主理人赵恒成也观察到,有一部分人会选择将房贷转为经营贷的方式,即购房者一次性提前还清房贷,再通过公司将房产抵押,进行贷款,贷款利率可以降为3.7%。“市场上其实出现了不少以此作为‘缺口’的中介,‘蛊惑’大家把房贷转为经营贷”。
但很明确的是,消费者使用“过桥资金”结清房贷,再到银行办理经营贷归还过桥资金,属于违规行为。针对一些不法中介诱导消费者将房贷置换为经营贷的行为,此前,银保监会官网曾发布提示称,这种操作,隐藏着违约违法隐患、高额收费陷阱、影响个人征信、资金链断裂、侵害信息安全等风险。
某国有银行信贷部工作人员表示,银行会经常查类似的情况,非企业经营者违规转经营贷,具有一定的违约风险和法律风险。“发现消费者挪用贷款,可提前收回贷款。”
提前还贷为何难
老百姓提前还贷为何难?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近年来,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利率明显走低,2022年下降了34个基点。其中,为了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对贷款利率更低的中小微贷款企业的支持力度要保持在较高水平。由此,房贷对银行来说属于优质资产。
2022年,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出现回落。2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去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8万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比上年末低10个百分点。李宇嘉解释,2022年增量房贷申请在下降,在存量房贷部分,购房者又要求提前还贷,银行收益自然受冲击。
李宇嘉一直在关注“提前还贷潮”。他发现,2021年上半年,老百姓还是“排队等待放贷款”,现在却是“排队等待还贷款”,一年多时间,发生如此大的反差,大背景是老百姓对楼市的预期发生逆转。
今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商品房销售额为13.3308万亿元,同比下降26.7%。在李宇嘉看来,过去,老百姓普遍认为房价会上涨,资产收益远大于房贷利率调高的成本。如今,老百姓对房价的预期逆转后,房子的成本全面显现,对房贷利率也更为敏感。房贷利率持续下调是老百姓提前还贷的原因之一,当前,已有几十座城市的房贷利率进入了“3%”时代,另外,还有一些城市阶段性取消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北京市房地产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秀池指出,房贷合同期长,而且是复利计算,利率的微小变动对借款人的还款负担影响很大,消费者想节支增收无可厚非。另外,很多人在存量贷款利率转换时选择了固定利率,现在发现市场利率低了,自己吃亏了,提前还贷也是一种弥补或纠正。
赵秀池也观察到,一些人选择提前还贷后,再申请利率较低的贷款,真正还款后不再贷款的人很少。赵秀池解释,主要原因是之前的存量贷款在利率转换时选择了固定利率,其合同利率不能随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而下降,需要提前还款再申请贷款才能享受到当前较低的市场利率。另一个原因是借款人房贷合同的利率较高,高于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购房者有可能“绕道”借款。
“当下,老百姓并不是‘报复性’还房贷。”赵恒成认为,当前,金融投资收益率降低,手里有存款的老百姓缺乏好的投资渠道,同时,他们发现房产带来的收益明显低于预期,提前还贷在一定程度上是“及时止损”。
在赵恒成看来,银行也是“提前还贷潮”愈演愈烈的“推手”之一。银行对提前还贷设置了诸多限制性条件,比如缴纳违约金、关闭线上渠道、排长队等。他解释,“银行的这种限制不仅不会降低大家的还款意愿,反而会刺激大家的还款意愿。很多人会产生一种利益对立想法:‘银行越这样做,越是担心我还款,越要赚我的利息,所以更要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