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迅速蹿红的预制菜安全性如何?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4-04-08 17:45:17 | 118 次浏览 | 分享到:

  “95后”孙初买了被“种草”许久的某品牌佛跳墙,便在朋友圈吐槽:“工业味道很重,真的不敢吃,原来还不清楚什么是预制菜,现在拉黑了。”

  记者浏览预制菜售卖平台发现,消费者对此吐槽的不少,有说缺斤少两的,有说包装损坏的,还有说食材变质的。比如某预制菜品牌的“茶树菇牛肚”,不少消费者吐槽“牛肚不好找”,该菜品只介绍了总重量,而没有标明肉和素菜的净含量。

  由于预制菜采用速冻方式保鲜,食物在运输途中对于温度的要求较高,温度达不到,极易造成预制菜的变质。不少消费者提出,商家为节约成本,放置的冰袋数量不够或冰袋太小,影响食材新鲜度。

  记者采访了解到,消费者之所以吐槽预制菜较多,一方面是作为新生事物,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另一方面由于预制菜的火爆,大量企业进入该领域,存在制作不规范问题。

  企查查数据显示,中国现存预制菜相关企业6.81万家,2021年新增4212家。

  广东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预制菜品行业有一定门槛,包括品牌规模壁垒、食品质量及安全壁垒、渠道及客户壁垒、研发及创新壁垒等。预制菜品在国内尚处发展初期,经营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数量庞大但市场集中程度较低,区域性特征明显,竞争激烈但格局不明朗。

  根据《2020-2026年半成品菜行业市场调查与前景预测报告》,目前半成品菜生产企业众多、竞争较为激烈,集中度低,规模化企业较少。虽然半成品菜行业市场空间大,但行业内竞争日趋激烈,价格竞争导致企业利润空间下降。企业树立品牌形象能够区别于同类竞品,走出激烈的价格竞争,建立自身优势、提升产品附加值。

  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预制菜是否卫生,安不安全,是消费者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在朱毅看来,预制菜安全隐患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资质问题,一些预制菜商家资质不全,甚至没有资质,在后厨加工预制菜,设备不达标,食品生熟不分离,安全隐患大;二是存储风险,消费者收到预制菜后,应当迅速分门别类处置,区分冷冻、冷藏等;三是一些预制菜信息不全,配料表、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信息都应该标注清楚。

  “对于预制菜的安全隐患,很多人都关注食物的储藏运输,却忽略了预制菜原材料的来源问题。预制菜食材的新鲜度、安全性问题需得到重视。”朱毅说。

  有关预制菜面临的安全隐患,北京工商大学新商经研究院执行院长周清杰认为,首先要考虑加工过程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的问题,其中包括原材料的新鲜程度、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剂量;运输过程中冷链环节也至关重要,要控制温度,还要注意运输途中的破损问题。

  相关部门也关注到了预制菜的安全问题。2020年8月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调整食品经营项目的修订内容中,增加了简单制售分类、增加半成品制售项目等;针对简单制售类项目风险相对较低的特点,进一步细化食品经营项目类别,实施食品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

  《办法》明确,在热食类、冷食类、生食类食品经营项目的基础上,增加简单制售分类,适当简化简单制售类项目审查要求。增加半成品制售项目,明确半成品定义,规定半成品制售仅限中央厨房申请。

  那么,具体如何监管,既保障预制菜质量和安全,让人民群众享受到这种便捷的生活服务;又能够让相关企业良性发展,进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呢?

  “目前来看,存在一定的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公开通报,风险评估等级、设备监管等办法加强监管。食品经营企业要严格按照规章进行生产经营,要以自治为主,加大对自身管理的监控。”周清杰说,长远来看,预制菜的问题属于社会共治问题,需要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以及媒体、互联网平台等多方面多层次地监督治理。

  “监管部门应当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如及时发布在监督管理中发现的合规和违规的网络销售情况,以便消费者选择有安全保障的预制菜供应商,提醒消费者保留相关的票据以便在发生纠纷时作为维权的凭证。”孙娟娟说。

  她认为,相关部门监管的权衡在于,既要为新业态提供包容的监管环境,又要防控可能由此而来的风险。这就需要根据这一业态的风险差异制定回应性的监管措施,如涉及食品本身的风险等级、加工工艺的风险等。此外,预制菜的消费加大了家庭厨房的食品安全隐患,这也需要提示或引导消费者在最后环节的安全操作,多措并举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记者 赵丽)

[ 责任编辑:中国舆情法治网 ]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