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贵州古村落消防隐患四起专家呼吁提高保护意识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4-04-08 17:45:07 | 121 次浏览 | 分享到:

邰土岩住在村子的另一边。入村的道路在去年5月发生塌方堵路后,迟迟没人清理,只能容一辆摩托车通过,“反正没游客走这条路”。大火已过去两年,邰土岩还能梦到房子的样子。他从15岁结婚开始,就在广州打工做水泥板。婚后,妻子和他一起到外地打工,攒了十几年的钱。为盖一栋自己的房子,邰土岩花10万元在村里买了190平方米地基,借亲友6万元盖了一栋吊脚楼,“木料全是从外面拉进来的,还在房子外墙刷了一层油漆,看起来特别漂亮。”寨子起火时,邰土岩的新房刚盖好两个月。邰土岩带三个孩子和妻子在帐篷里住了一年,每逢下大雨,帐篷里的积水都能没过脚脖子。“砖瓦房住着潮,但心里踏实,不怕起火了。”经历了一次火烧村寨,邰土岩的妻子每次提起火灾,都能想起大火连天的场景。

在邰土岩看来,大寨起火是一个完全能避免的悲剧。大寨村一直设有消防栓,并派专人看管。大火烧起村寨的一星期前,村里有一堆牛草被烧着,村民试图打开消防栓灭火时发现,消防池内有水,可消防栓无法抽出水。如今回想,“那就像一个警示,但却没人在意,也没人修理”。一周之后,大火吞噬整个村子的时候,消防栓还是没起到任何作用,任由大火蔓延。

农村消防力量薄弱

2月20日下午5点左右,温泉村发生火灾,村民用水桶和水盆拎水灭火实施自救,有附近村庄的村民帮助转移物资。剑河县公安消防大队和周边各县的消防员投入到救援当中,当晚10点半左右,大火被扑灭。

记者梳理发现,除剑河县温泉村苗寨和镇远县大寨侗寨外,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多起古建筑和古村落大火。2014年1月11日,云南香格里拉县古城一家客栈因使用取暖器不当,引发火灾,烧损、拆除房屋面积近5万平方米,直接损失近9000万元。2014年4月6日,云南丽江古城区一家商铺发生火灾,造成10间铺面损毁。2014年12月12日,剑河久仰乡久吉村苗寨发生火灾,176户共619人受灾。2015年1月3日,云南巍山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楼遭遇大火,被烧至只剩框架。每场大火都引人叹息,这些优秀的历史建筑或古村落,都因大火而毁于一旦。

温泉村发生大火后,剑河县负责安全的副县长龙国金现场介绍,温泉村里多数为木质结构吊脚楼,本身就存有很大的消防安全隐患。随着村庄人口增加,村内房屋激增,房屋间距压缩,一处起火很容易将周边引燃。此外,苗族和侗族居民多将村庄建于山上,村内道路狭窄,消防车辆和器材难以快速到达起火点,增加了救援难度。

龙国金表示,虽然目前很多村庄已设置了消防池和消防栓,且安排有消防巡查员检查消防隐患。但是专职消防员的短缺、设备老化,很难发现所有的消防隐患。虽然每次遭遇大型火灾,周边地区的消防力量也会前往救援,但据剑河县消防官网介绍,“剑河县消防大队下辖1个执勤消防中队,共配备3台灭火消防车、1台抢险救援车和1台云梯车担任全县灭火救援任务。大队现有防火监督干部5人、中队干部3人、战士17人。”相较于一个县内的防火安全,人员仍显不足。

随着村民收入增加,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家用电器在农村的普及率快速提高。电力线路的负荷加大,也提高了对消防安全的要求。同时,许多村民习惯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在电器使用方面的安全意识仍需提高,消防安全宣传工作困难。温泉村地势较高,水位线较低,距离水源地有10公里,供水困难。每逢春节,当地村民用水量大,导致消防栓供水不足,难以应付突发的大火。

此外,龙国金也坦承,为开发当地的温泉资源、设立旅游区,政府用油漆涂刷房屋外墙进行“靓化”,并未考虑会在火灾中加剧火势的情况。目前,剑河县已经在生产阻燃材料,将用于当地吊脚楼的防火处理上。同时,在灾民安置的工作中,会根据受灾村民的意愿在原地复建,但也会引导村民搬到山下居住,疏解温泉村山上的消防压力,减少古村落火灾发生的可能。对于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古村落与居民现代化生活之间的矛盾,龙国金表示,将考虑居民对于生活的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古村落进行开发与保护。

提升对古建筑认识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柳肃介绍,吊脚楼的建筑方式常见于我国南方,是基于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建筑方式,具有苗族、侗族和土家族的民族特色,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柳肃说,我国南方多山区地形,土地资源宝贵,人们将村庄建于山上,木结构建筑更适应崎岖不平的地貌。同时,南方林木资源丰富,居民可就地取材,减少了建筑成本。南方气候湿热,木结构建筑也具有良好的通风性。

柳肃指出,这一建筑方式是古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活智慧的结晶,“可说是目前最优秀的建筑方式”。但随着森林资源不断被开采利用,现代居民不得不放弃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改用砖块、水泥建造吊脚楼。

柳肃认为,建筑材料的改变已使吊脚楼失去其原有的文化价值,破坏了吊脚楼原有的美。

同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表示,吊脚楼以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本身具有易燃性。但传统吊脚楼在建造时,本身就有防火设置。“传统吊脚楼采用木楔连接各个组件,一旦发生火灾,可将屋顶取下移走,避免火灾蔓延”。现在建造的吊脚楼则采用钢钉连接,一旦遭遇火灾无法将屋顶移除。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