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法治人物报道策略研究
——以北京“最帅交警”的相关报道为例
陈路坤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88 )
[ 摘要 ] 有关北京“最帅交警”孟昆玉的相关报道就是法治人物报道成功的典范。本文结合相关报道的梳理分析,运用传播学的相关原理,以期得出一个不同于传统法治人物报道的传播策略和报道方式。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分析“最帅交警”的相关报道及其传播过程;第二部分,运用传播学相关原理,分析其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的原因;第三部分,结合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分析,得出关于具体传播策略和报道方式的建议。
[ 关键词 ] 网络时代,法治人物,报道策略,“最帅交警”
传统的法治人物报道总是给人以高大全的形象,并且千篇一律,同质化现象严重。网络时代的受众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选择空间,所以传统的法治人物报道难以吸引受众的兴趣,甚至引起受众的反感,难以达到报道所预想的效果。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使法治人物报道获得最大的传播效果,就要改变传播策略,创新报道方式。 2009 年,有关北京“最帅交警”孟昆玉的相关报道取得了巨大成功,时隔三年,其相关实践经验依然非常契合当下的媒体形势,对法治人物报道具有前瞻性的启发意义。
第一节 “ 最帅交警 ” 相关媒体报道研究
“最帅交警”的相关报道,呈现了“网络化”和“草根化”的特质,相关信息的传播热潮始于互联网,由网民推动而出现。此后,这样的传播热潮“倒逼”传统媒体跟进,“最帅交警”进入主流媒体话语领域。这样的传播过程成本较低、易于为受众接受,其影响力也相应较大,是网络时代法治人物报道的成功策略。
一、北京“最帅交警”整体传播流程图
图 1 北京“最帅交警”传播流程图
北京“最帅交警”的传播模式,被网络“颠覆”了:先是网络传播,再是大众传播,最后是有组织的重大典型宣传的传播。最后,素以严肃、权威著称的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传统媒介,不约而同地、主动地向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示好”,在“京城最帅交警”的舆论宣传上互相呼应,互相配合,形成了新的舆论场,使“ 80 后”的交警帅气、敬业、亲民、爱民的形象,得到公众与媒体一致的认可。(如图 1 所示)
? “北京最帅交警”的传播充分利用了网上、网下的互动,聚集放大了正面舆论,让人们认识到网络舆论积极的一面。要想提高法治人物报道的传播效果,必须对网络舆论的力量加以重视并合理利用,利用网络发现、培育、推广先进典型,在过去由内向外宣传典型的基础上,大胆尝试由外向内树立典型,建立双向推优机制,善于借助网络强大的舆论宣传攻势,让法治人物报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网络视频网站:以优酷网、土豆网和新华视频为例
网络作为最容易进入的突破口,成为这次法治人物报道及其传播的发起者。但是,网络平台上海量的信息,会让没有特点、不能吸引人眼球的信息很快淹没于其中。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运用流行元素,让法治人物报道更有趣更好看,是这次网络传播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细观“北京最帅交警”的视频报道,其间掺杂了不少流行元素,如电影明星、网络流行语言,以及备受社会关注的“ 80 后”元素。
1. 优酷网
名称 | 排名 | 上传时间 | 传播策略 |
北京最帅交警相册 | 1 | 2009 年 8 月 2 日 | 以帅气的外表为兴趣点,令人人耳目一新 |
帅哥交警超酷手势 | 2 | 2009 年 8 月 2 日 | 结合其职业特点和帅气外表进行宣传 |
帅交警笑对受罚司机各式表情 | 3 | 2009 年 8 月 2 日 | 抓住反常细节,激发受众好奇心 |
超级“唐僧”的北京交警 | 4 | 2009 年 8 月 2 日 | 结合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 |
实拍帅交警劝说行人和出租司机 | 5 | 2009 年 8 月 2 日 | 以工作中真实、感人的细节,激发人的情感 |
雨中执勤的可敬帅交警 | 6 | 2009 年 8 月 2 日 | 以工作中真实、感人的细节,激发人的情感 |
出租车司机最喜欢的帅哥交警 | 7 | 2009 年 8 月 2 日 | 抓住反常细节,激发受众好奇心 |
速效救心丸竟是交警必备装备 | 8 | 2009 年 8 月 2 日 | 挖掘工出人意料的细节,给人陌生的感觉 |
表 1 优酷网“最帅交警”相关视频统计(点击数前 8 名)
2. 土豆网
名称 | 排名 | 上传时间 | 传播策略 |
北京最帅交警相册 | 1 | 2009 年 8 月 2 日 | 以帅气外表为兴趣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
北京最帅帅哥交警超酷手势 | 2 | 2009 年 8 月 2 日 | 结合其职业特点和帅气外表进行宣传 |
街头实拍:《爱情呼叫转移 2 》中黄晓明饰演帅交警原型 | 3 | 2009 年 8 月 2 日 | 结合热门电影《爱情呼叫转移 2 》,明星效应 |
表 2 土豆网“最帅交警”相关视频统计(点击数前 3 名)
3. 新华视频
名称 | 排名 | 上传时间 | 传播策略 |
北京帅交警:帅哥交警超酷手势 | 1 | 2009 年 8 月 5 日 | 结合其职业特点和帅气外表进行宣传 |
北京帅交警:北京最帅交警相册 | 2 | 2009 年 8 月 5 日 | 以帅气的外表为兴趣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
北京帅交警:超级“唐僧”的北京交警 | 3 | 2009 年 8 月 5 日 | 结合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 |
表 3 新华视频“最帅交警”相关视频统计(点击数前 3 名)
在“北京最帅交警”视频上网后不久,网友便疯传孟昆玉是电影《爱情呼叫转移 2 》里黄晓明出演交警的原型,引得网友把视频录像里的孟昆玉与电影里的“黄晓明”作反复对比,这样自然会吸引不少眼球。这组视频在人民网连续一周高居点击量排行榜榜首。这就为孟昆玉的下一步典型宣传提供了铺垫,而且在随后的传统媒体报道中,收录了不少网络流行词汇,如“麦霸”、“粉丝”、“上开心网偷菜”、“超酷”等,就连央视《新闻联播》配发的评论也引用了“帅气”两字。这些流行词汇拉近了与年轻受众的距离,非常容易被公众接受和喜爱。
弘扬主旋律的法治人物报道,怎样才能“合受众的胃口”呢?“北京最帅交警”给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就是改变传统法治人物报道严肃刻板的说教态势,适当吸收一些流行元素,形式更加清新、活泼,降低姿态,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毕竟,受众获取新闻,除了求新、求知、求同、求异,还有一个求趣。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只要法治人物报道的内容是立得住的,形式肯定可以大胆创造,求新求活。
三、京城本地纸媒报道
京城本地纸媒的报道中,主要涉及到同题新闻竞争问题。同城同题的新闻竞争,很容易出现同质化现象。这种同质化竞争实际上形成彼此排斥、互不相容的局面。尤其在法治人物报道方面,更容易出现同质化现象。因为,本地媒体对本地的人物报道具有天然的接近性,且法治人物一般支持媒体对其进行报道,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同城媒体都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到相似的信息。激烈的媒体竞争要求在同题新闻方面从角度、体裁等方面实现创新,从而赢得读者青睐。
标题 | 报纸 | 版面 | 体裁 | 角度 | 文章长度 |
网友称他“北京最帅交警”电影以他为交警原型“ 80 后”交警网上成名 | 北京晨报 | 02 要闻 时事 | 长消息 | “ 80 后”交警的工作事迹 | 1736 |
北京市民热捧“北京最帅交警” | 北京晚报? ? | 10 今日 关注 | 人物特写 | 市民眼中的“最帅交警” | 4006 |
交警孟昆玉自创疏堵法 | 京华时报 | 005 特别 报道 | 人物特写 | “最帅交警”的工作特点 | 3566 |
成为最帅交警的 N 个理由 | 京华时报 | 002 声音 | 评论 | “最帅交警”受欢迎的原因 | 920 |
北京“最帅交警”:我没黄晓明帅 80 后交警孟昆玉八年获奖十余次,被网友拍视频,成为“网络红人” | 新京报 | A16 人物 | 人物特写 | “最帅交警”生活中最有趣的几个侧面 | 3047 |
没事我也喜欢上网‘偷个菜” 孟昆玉说不知道网友偷拍,视频网上走红“其实挺不好意思” | 新京报 | A16 人物 | 人物访谈 | “最帅交警”接受访谈,“现身说法”,还原真实的他。 | 1387 |
交警小孟的平凡生活 | 中国青年报 | 05 摄影 | 图片报道 | 文图相配,用视觉信息展现事迹。 | 968 |
表 4 本地纸质媒体 8 月 10 日关于“最帅交警”的报道观察
通过表 4 可见,在本次报道中,本地的纸质媒体各有千秋,各有特点,都从报道角度、体裁等方面进行了多元化的创新,可以说实现了同城同题新闻竞争的效益最大化,从而使读者从各个角度获得信息,最大程度地满足其需要。这给法治人物报道的启示就是,要从多角度、多体裁、多元化的信息等方面进行创新,不拘一格,实现法治人物报道效果最大化。同时,纵观各家媒体报道,笔者最为赞赏新京报的报道。其切入角度最为平民化,这点与网络相似,容易被读者快速接受;但其又不受限于网络媒体的角度,而是充分发挥纸质媒体深度和权威的优势,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深入挖掘;在整体安排上,运用一个整版的方式,图文并茂,多种体裁并举,编排合理,给人以视觉和理性的双重美感。这都值得以后的法治人物报道借鉴。
四、电视媒体报道
8 月 10 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用 2 分 54 秒的时间报道孟昆玉的先进事迹,而且配发评论文章《奉献最帅气》; 8 月 12 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再次报道了“京城最帅的交警”。此后,各地地方电视台陆续跟进报道,但所选角度和切入点与中央电视台相似,不作分析。
作为中央级影响力举得的媒体,中央电视台是本次法治人物报道传播效果最大化的目标平台。同时,因其政治意味浓厚和党的喉舌定位,中央电视台的报道角度肯定不同于网络。它的报道最重要的特点是以帅气为“由头”,但不以其为“卖点”,最终还是落脚到“最帅交警”的精神实质上——“奉献”。这对整个传播过程和报道方式的启示是,我们要慎选法治人物,并非所有的人物都能运用网络—传统纸质媒体—中央级媒体的方式进行报道;我们所选的法治人物,要同时具有三类媒体的特质。这样,经过前期的网络宣传造势,后来最终的目标也能够得以实现。
五、其他城市纸媒报道
在中央电视台对“最帅交警”进行报道后,其他城市的纸质媒体进行了简单的纯客观报道,使“最帅交警”的影响力最大程度地扩散到了全国各大城市。这对法治人物报道是有力的,也给以后法治人物报道如何将影响最大程度地扩散,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但是,其他城市的纸质媒体报道,最主要的还是出现了两个问题: 1. 本地化报道不足。因为网络时代信息流通的便捷性,其实其他城市的受众大多数都已知晓“最帅交警”的事迹,简单的客观报道既没有接近性也没有新鲜性,很难吸引受众。最好的办法是,对类似事件进行本地化的解读或挖掘,使其影响力和吸引里得到最大发挥。 2. 第一手资料不足,以搜集网络资料和本地报纸二手资料为主,很难有创新和突破。比如在中央电视台对其进行报道后两天内,外埠报纸主要报道了两类信息:综述中央电视台的报道,报道“网传”的“最帅交警”丢婚戒事件,这类信息毫无原创内容可言,部分信息的真实性也有待考证,当然难以吸引受众。
第二节 “ 最帅交警 ” 相关报道获得成功的 理论分析
看似并不复杂的传播过程,为何能够取得空前成功?本节从传播理论的角度,建立简单的相关理论模式(图 2 ),分析其原因。
图 2 法治人物报道中的“陌生化”策略模式图
一、传统法治人物报道给人造成了“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传统法治人物报道中普遍存在着一个痼疾 , 那就是被报道对象的脸谱化与拔高化 , 进而造成被报道对象的刻板形象。如有病不治直至殉职 , 公而忘私却毫无亲情 , 克己奉公过家门而不入 , 或是废寝忘食累倒在岗位上,等等。经常接受法治人物报道的人会对法治人物留下这样的印象,从而觉得所有的法治人物都应该是具有类特质的。
二、“认知不和谐”
“认知不和谐”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两项认知若相互矛盾 ( 不和谐 ) 时,就会感到困扰和痛苦。为消除这种困扰和痛苦,他会设法改变其中的一个,或抛弃、或修正,让不和谐现象消失。在现实中,大众接触相关政法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与他们对法治人物的刻板印象向比较发现,其言行并非完全如此,形成了第一层次的“认知不一致”;近几年来,随着法治人物报道策略的丰富和多元化,大众能够在媒体上得到越来越多法治人物的多侧面、生活化的信息,而此类信息与原来的刻板印象相比,形成了第二层次的“认知不一致”。在法治人物报道中,要善于利用这双重的“不和谐”,运用陌生化策略,让大众觉法治人物报道中的人物形象拥有既熟悉又陌生。
三、“陌生化”策略
“陌生化”原本是一个文学理论,认为新奇的东西才能唤起人们的兴趣 , 才能在新的视角、新的层面上发掘出自我本质力量的新的层次并进而保持它,而“陌生化”就是化熟悉为新奇的利器,就是要把平淡无奇的事物变得不寻常,从而增加新鲜感,有了新鲜感,兴趣也就自然随之提起来了。与前文所述相联系,人们双重的“认知不和谐”都是媒介把现实“陌生化”的结果;但是第一层次对法治人物报道是不利的,会削减媒介的公信力;第二重则是要充分利用的,通过对现实和刻板印象的“陌生化”处理,造成“不和谐”;大众自然会觉得新奇、有趣,有进一步获知人物信息的愿望。
第三节 法治人物报道建议
在法治人物报道中,如何把现实“陌生化”,创造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首先就要摒弃传统的刻板的报道模式,对法治人物报道不拘一格,从题材和体裁两方面都要进行创新。其次,要注意法治人物采访和报道过程中的真实化和生活化、故事化、个人化和个性化、多元化及细节化和形象化,同时法治人物报道中要注意自然增加法治信息含量。
一、法治人物报道要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不能造假或刻意拔高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老生常谈。在法治人物报道中,真实首先是提高可信度的基础,虚假的信息会伤害报道的公信力,也会伤害人物的形象;其次,人物的真实生活肯定是独特的、新鲜的,与其他人是不同的;虽然政法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性质是相似的,但其真实的工作方法是不同的。大众并不能深入了解这些种种不同,在报道中将其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就会让其觉得熟悉的是这种工作及这类人但其中的不同却又新奇、陌生。
二、以事写人,最好是有冲突的故事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大众使用媒介是有其诉求的,媒介要努力去满足其中的合理诉求,这样才不会失去他们的关注。同样,在法治人物报道中,大众也有自己的诉求。其中,信息的诉求和趣味的诉求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中,从业者常常关注信息的诉求,而忽略了趣味的诉求。
法治人物报道满足大众趣味诉求的主要方法就是讲故事,尤其是有冲突的故事。法治人物报道的故事化,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和背景添加等,细致入微地对人物进行个性描绘,发掘人物的故事因素,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的事迹、经历以及成长过程,凸显人物中能够让人兴奋、感动、富有戏剧效果的故事。由此,大众获得了阅读的趣味,同时也刻画出了人物的形象。
三、刻画人物个性,感染受众
个性是人物的心理与精神及外貌的特质。同是典型人物,他们的感人事迹既有共同点,但其个性是不一样的。欧美国家记者在写人物时,特别注意抓住其个性进行刻画,把相当多的笔墨放在挖掘人物的特点上,找出与其他人物的不同特殊之处。因此,西方记者笔下的新闻人物,一般都显得有血有肉,性格鲜明。
若要写出人物的个性,有最重要的两点:一是抓住典型人物所独有的品质、事迹去写,借以刻画人物独特的思想风貌。二是抓住人物所表现出的“典型行动。”人物的事迹、特点主要靠行动体现出来,这是能否写出人物个性的重要前提。
其中,最重要的技巧就是人物个性化语言的运用,一般采用三种形式:首先,用新闻人物自己的原话来表现新闻人物自己。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化语言,我们应尽力挖掘这些语言,并有选择地运用于报道中。其次,用新闻人物周围的人的话来表现人物。再次,用人物的“对话”来刻画人物的思想。精彩的对话,能增强报道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对话应保留人物的口语习惯,同时不能拔高、或篡改对话的原意。
四、提供多元化的信息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自媒体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发展,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越来越弱化,信息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对抗性”理论认为,大众偏向于对媒体的信息进行对抗性解读,从而由此生成快乐。这决定了法治人物报道中,也必须提供多元化、多侧面的信息。法治人物不是只有工作,也有生活;不是一直庄重严肃,也会生动活泼;不是一直做正确的事和正确的决定,也会犯错误;不是高大全,也有缺点和不足。
多元化信息并非“有闻必报”,也是有选择地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不能从本质上伤害人物的形象。偏正向的信息要考虑它是否会被大众“对抗性解读”,产生根本的转向或分流;偏负向的信息不能是原则性的缺陷,而应该有利于保持人物信息的丰满和立体,减少大众的“对抗”;基本为中性的信息必须是典型的、有趣味的,以免使报道拖沓无趣,稀释了关键信息。
五、写好细节,多作形象描写
细节不仅能使人物平添姿色, 而且还成为法治人物的支柱。人物采写,要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本质的细节,选择以情感人、催人泪下的细节,选择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细节。当记者掌握了大量的细节之后,还必须善于构思,巧于运用和安排这些细节,突出它的思想内涵和感人的个性力量。
法治人物报道的写法, 是形象化的写法, 就是用人物言行中、生动形象的事实(情节、细节、语言)说话,用这些形象化的事实,组成一连串故事性强的情节和动感强烈的画面,使全篇情节不断、高潮迭起,从头到尾画面相连,形象感人,引人入胜。
描写,是对人物或事物的貌相、特征进行生动、形象的刻画。描写具有画面感和形象感。人物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主要靠描写来实现。因此,法治人物报道需多做形象描写,力避冗长沉闷的叙述。
六、提高法治人物报道中的法治信息含量
法治报道应该具有普法作用。在法治人物报道中,自然地渗透法治信息,能够提高报道的专业性,同时也能起到更好的普法作用。法治人物的工作事迹一般都是和法治事件联系在一起的,在以事写人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其中的法治信息,增加法治信息含量,对一定程度上揭示事件的意义有很大作用。同时,法治人物的思想和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和法治信息有关,在报道中对这方面进行充分发挥,能够更好地完善其形象。
当然,法治信息不能生硬地加入到法治人物报道中,要结合其事迹、语言或细节,自然地加入其中。重要的是要在采访或信息收集中有充分的法治意识,能够通过法治人物的报道弘扬法治精神,促进法治进步。
参考文献
1. 丁迈,典型报道的受众心理实证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第一版。
2. 朱清河,典型报道:理论、应用与反思,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第一版。
3. 徐列,在追问中逼近真实——《南方周末》人物报道手册,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 年第一版。
4. 项春梅,网络也能走出时代典型—— “北京最帅交警” 宣传的启示,人民网传媒频道, http://media.people.com.cn/GB/10217986.html
5. 郭光华,同题新闻大比拼,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