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舆情法治网

   活动公告

2015中国新闻法治十大事件评选报告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4-04-08 15:23:22 | 285 次浏览 | 分享到:


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备受关注的现行刑法第九个修正案。11月1日,《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实施,其中对于《刑法》原来的有关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规定做了补充和完善,也强化了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网络安全管理责任,把信息网络上常见的、带有预备实施犯罪性质的行为,在刑法中作为独立的犯罪加以规定,把打击互联网犯罪的节点前移。
点评:《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实施,网络传谣、泄露个人信息等行为正式入刑,为网络行为划出了底线,对保障国家网络发展将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很多危害社会稳定的谣言都是通过互联网传播出来的。以前,人们总是忽视传播者的责任,如今将造谣者和传播者都列为约束的对象,这将更好地净化互联网环境。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第一次被写进刑法,要求网络服务提供商要加强信息保护,保障网络安全。《刑法修正案(九)》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任务要求,对我国刑法作了较大幅度的完善、补充、调整。

5、国家网信办依法关闭133个传播歪曲党史国史信息的相关微信公众账号
1月,根据网民举报,国家网信办依法关闭了133个传播歪曲党史国史信息的微信公众账号。《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即时通信工具使用者应当承诺遵守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利益、公民合法权益、公共秩序、社会道德风尚和信息真实性等“七条底线”。上述传播歪曲党史国史信息的违法违规行为,突破底线,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扰乱网络传播秩序,执法部门理应依法予以严厉处置。
点评:目前微信、博客等平台肆意传播着一些所谓的解秘,但其实却是对历史的歪曲,这些打着还原史实旗号的信息搬弄是非,向普通民众传播不负责任的信息,一些明显是受到敌对势力资金的资助。因此,国家网信办通过关闭133个公众账号,净化了网络空间,维护了网络空间的安全。民族信仰、民族感情、爱国意识、道德风尚等都需要教育予以引导,而如果民众接触不真实的、且带有诽谤性的言论,并且信以为真,则会对我们的立国、立党之基产生怀疑。这一事件对净化网络空间,警示所有以肆意曲解史实为噱头的新媒体用户具有重要意义。

6、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修订的《广告法》,互联网广告被正式纳入监管
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订的《广告法》。9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广告法》开始实施,互联网广告正式被纳入监管范围。根据新《广告法》规定:“利用互联网发布、发送广告,不得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网络。在互联网页面以弹出等形式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 
点评:修订前的《广告法》旨在针对借用传统媒体进行传播的广告。互联网的发展对广告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联网不是虚拟世界,而是现实世界在网络的反映,因此将互联网广告纳入到《广告法》的适用范围极其必要。针对互联网广告造成诸多视觉困扰的弊端,要求在一键关闭也是恰逢其时。此外,新修订的《广告法》还增加和完善了广告准则,完善了广告代言制度,广泛禁止了烟草广告,完善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的广告规范,完善了虚假广告治理制度及其大众传媒媒介广告发布规范,强化了广告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新增了有关广告行业自律以及公益广告的规定。

7、国家网信办就“试衣间不雅视频”在微博微信传播约谈新浪腾讯负责人
7月15日凌晨起,“试衣间不雅视频”在网上特别是微博微信平台快速扩散,引发网民高度关注和强烈谴责。当日下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约谈新浪、腾讯负责人,责令其切实履行好企业主体责任,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调查。网信办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对网络传播淫秽色情行为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坚决打击,依法惩处。同时,呼吁广大网民共同维护良好网络生态,及时举报网上违法行为。
点评:试衣间不雅视频事件一时间沸沸扬扬,引发社会各界的猜测和谴责。不雅视频的病毒式传播突破了底线,违反了法律。为此,网信办紧急约谈相关企业,这是428网信办发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约谈工作规定》,出台约谈十条以来的又一次约谈。通过约谈的方式,国家网信办强化监管意识,对违法现象保持高压态势,促进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依法办网、文明办网。

8、《财经》杂志王晓璐因涉嫌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7月20日,《财经》杂志社及财经网发布记者王晓璐撰写的报道《证监会研究维稳资金退出方案》。受该报道影响,股市出现异常波动。当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该报道不实,并强调有关媒体对市场有重大影响的报道不与监管部门核实是不负责任的。8月30日,王晓璐因涉嫌伙同他人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点评:《证券法》第78条第1款、第3款规定,禁止国家工作人员、新闻传播媒介从业人员和有关人员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严重影响证券交易。各种传播媒介传播证券交易信息必须真实、客观,禁止误导。与此相配套,《刑法》第181条规定,编造并且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扰乱证券、期货交易市场,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王晓璐行为方式完全构成了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当前,一些记者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忽视了国家的各项法律规定。考评机制与法律规定存在一定龃龉。这起事件给记者圈敲响了法律制裁的警钟,即不可以因为过度追求绩效忽略对于法律底线的尊崇,否则必然遭致一定的法律后果。

   媒体公信

责任编辑:杨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