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78岁的张兴栋院士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专访。
荣膺2015年度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
那天,张兴栋收到一封信。
来信的是一位浙江小伙子:“张院士,谢谢您。我现在已经结婚,家庭很幸福。”信里附了一张全家福,一家人在一起,幸福美满。这封来信,勾起了张兴栋的回忆,这位小伙子下巴因故短了一截,脸庞外观看上去极不正常,有医生用硅材料为他进行了填充,但效果并不理想。
后来,他找到了张兴栋。张兴栋利用自己的“骨诱导”技术,让小伙子的下巴“长”了出来。他的技术,换来了这位小伙子的新生。
4月1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授予四川大学张兴栋教授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此前一年,该奖项空缺。
这份殊荣,是肯定张兴栋在“可再生组织和器官的生物材料及植入器械研究”上的杰出贡献。10多年来,他让10余万人重新长出了骨结构,堪称“上帝之手”。可没人知道,这位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工程院、美国工程院院士,竟然连学士学位都没有!
挑战传统从“怪异的想法”到“划时代发现”
这些天,张兴栋的办公室里门庭若市,有人找他请教学术,有人邀他参加会议。他对来访者说,跟商业相关的事情都交给其他人去做,“我不是当老板的料,当好教授已经很不容易了”。
张兴栋的“本业”是固体物理。他的“骨诱导”技术,要从1983年说起。当年,张兴栋开展生物活性人工骨(牙)及涂层植入体研究,1991年,他发现并确证无生命的多孔磷酸钙陶瓷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特有的诱导骨再生的作用,提出“骨诱导性生物材料”。“简单来说,就是把一种磷酸钙生物陶瓷的医用陶瓷植入体内,隔段时间陶瓷就会慢慢消失,转变成人的新骨头。”
在当时,他的理论几乎是在挑战传统观念,引发了很大的争论,“一个学物理的,他懂分子生物学吗?真是一个怪异的想法。”张兴栋说,传统观念认为,只有活性生物物质才可以诱导骨和组织的形成,无生命的材料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科学研究嘛,没得困难,就没得搞头。”张兴栋说,他虽然不懂医学,但是他懂材料。
在各种质疑声中,张兴栋冷静地推进自己的研究。他用大量的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理论模型,“实验的事实不可否定,但机理是可以讨论的”。
2008年,在第八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上,他的研究报告被列为大会“第一个报告”。历经18年的努力,他的理论终于得到国际生物材料科学界的认可。日本学者小久保正评价:“这是划时代的医学材料发现!”
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10多万例的病人使用了张兴栋团队研发生产的骨诱导材料,全国90%以上的人造关节都在使用他发明的材料涂层技术。
光环之外经常熬通宵的老科学家
若是换一个参照系,这位资深科学家看上去和很多普通人并无多大区别。
论留学经历,他没有,至多在国外只有半年的访问学者经历。他是个“本土教授”,在四川出生,在四川上学,在四川搞科研。他的英语直到1987年才开始学。
“ 要 看 论 文 ,我 也 没 在《Nature》、《Science》这样的杂志上发表过论文。”他自我调侃说:“我也不是什么官员、劳模。”
比照自己的学术生涯,他认为,年轻人的学习,应该追求科学本身的目标,而不是论文数量等等表面上的数据。
这位教授还点拨年轻的科研人员:搞科研,要把国家的重大需求作为选题方向,还要不忘产学研甚至与资本市场的结合。
“科学家的成长,需要宽松的环境。”他说。但这位78岁的老科学家对自己的要求一点也不松。“经常熬通宵”“通常每年仅大年初一休息”“科研非常严谨”,这些是同事曾经对张兴栋的评价。
几年前,他曾经连续一个月每天只睡两小时。直到生了一场大病,他才警告自己:“张兴栋,你可能哪一天就完蛋了,可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即便如此,他现在仍然坚持上午9点去实验室、傍晚7点回家的上下班时间,并“尽量争取凌晨1点前睡觉”。
草根院士他是院士但还不是学士
有时候,张兴栋的助理帮忙填表,“学历一栏”总会让助理纠结。
“这一栏填学士吗?”助理问。
“填啥学士哦,就写本科学历就行了!”张兴栋说这话并非自谦,因为他确实没有学士学位。1960年,四川大学严重缺老师,张兴栋便提前毕业,做了川大的老师。在那个年代也没有颁发学位的惯例,所以即使今天的张兴栋已经成为博导,当上了院士,但他依然只是本科学历。
没有在学位上“深造”,这位78岁的老人风趣地称自己是“草根院士”。他不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每年可以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的外籍院士屈指可数。
2007年,张兴栋69岁。这一年对他来说收获很大。第7次申报院士,终于尘埃落定,这个时间持续了10余年。张兴栋开玩笑说:“我算是创了纪录的吧!”
在2014年美国国家工程院评选的11名外籍院士中,张兴栋是唯一 一名中国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的评选是采用‘背靠背’的方式,由推荐人将名单上报后,再由工程院组织评选。如果没有被选中,候选人是压根不知道这件事情的。张兴栋说,到底是谁推荐的他,至今是个谜。
少年
“费头子”逆袭
1950年,张兴栋考入成都七中,上初中的前两年,他都属于“学困生”,几乎每一门功课都要补考。当时的张兴栋很调皮,用他的话来说,当时“不醒事”,是个“费头子”。“当时的寝室和教室挨得很近,有时候在寝室睡懒觉,听到同学喊老师来了,一下子从床上翻身起来,从窗户上爬进教室,还没有等老师走到教室,我已经端端正正坐好了。”
到了初三的时候张兴栋突然醒悟,他觉得再这样混下去就完了,于是发奋努力,以全优生的身份考入高中。“我说啊,学校应该多给男同学机会,女娃子乖,听话,学习自然好,但不等于我们这些男娃子就不进步。”
高考时,张兴栋原本想考北大哲学系,老师找他谈话,说国家正处于建设时期,需要大量理工科人才,张兴栋拿着一本填报志愿的书翻了一晚上,心想,要不就学物理吧,学的东西可能会多一点。
可惜,张兴栋擅长的数学考砸了。高考数学前一天晚上,他路过教室,被一名同学叫住,说想请张兴栋帮忙讲几道题,那名同学泡了一杯浓茶,张兴栋端过来就喝,结果晚上辗转难眠,睁着眼睛一直听到起床的铃声。到了考场上,两眼一抹黑,很多考题都看不懂。过了一段时间再看到考题时,张兴栋痛心疾首:“这么简单的题,我怎么就不会做呢?”
因为这杯浓茶,张兴栋与北大失之交臂,考进了川大。
求学
有毅力还要脸皮厚
张兴栋50岁那年,有一个公派到英国做半年访问学者的机会。但张兴栋在读书时学的是俄语,他对英语一窍不通。本来川大的出国留学培训中心可以提供英语补习服务,但老师嫌张兴栋的英语零基础,担心拖了培训中心的后腿,所以拒绝他报名。所幸张兴栋的一个朋友在科分院教学生,帮他想办法进去了。
由于频繁出差,他很难保证按时上课,学习效果非常差,老师找到一位川大副校长,说“要不我把张兴栋退回来吧,他的底子太差,而且还不认真。我怕到时候他考不及格要砸我们的牌子。”副校长问张兴栋,要不找个理由让你回来?张兴栋说:“给我三个月时间,只要不安排我出差,这块硬骨头我啃得动。”从那以后,张兴栋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白天背单词,晚上练听力,最终通过了考试。
刚刚到英国的时候,他跟导师的交流完全不畅通,连比带划。为了提高英语水平,他住在没有中国留学生的地方,强迫自己接受英语思维,半年以后,张兴栋的英语成绩有了很大的提升。他说:“我一直告诉我的学生,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还要脸皮厚。像我,英语讲得不好,但是我敢开口,谁纠正我的发音我都接受。”
为父
身教重于言传
张兴栋院士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毕业于北大生物系,现在已是美国健康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小女儿原本想当一名服装设计师,曾经给班上的每一名同学都做过一件衣服,但是张兴栋坚持让她考川大材料系,这使小女儿一直对父亲“耿耿于怀”。
曾经有朋友向张兴栋夫妇取经,怎么样才能培养出那么优秀的女儿,张兴栋说:“说说你们两口子晚上都干嘛?”对方说,要么打麻将,要么看电视。张兴栋说,你把小孩关在书房里受苦,你们倒还挺会享受的。从现在起,你晚上关掉电视,戒掉麻将,拿一本书或报纸,陪着孩子一起学习。
张兴栋说,他信奉“身教重于言传”这句话,女儿读书的时候,他会在旁边看书,写论文。
人物名片
张兴栋
1938年4月出生,四川南充人
四川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现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长,曾任国际生物材料学会主席,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科研顾问等职。
2015年被选为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下任主席。
张兴栋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一直从事生物材料及医疗植入器械研究,经26年的研究,发现并确证无机的磷酸钙陶瓷可以诱导骨形成,原创性的建立“生物材料的骨诱导理论雏形”;提出组织诱导 性 生 物 材 料(Tissue Inducing Biomaterials)概念,(即无生命的生物材料,通过自身优化设计,不仅可诱导骨、且可诱导非骨组织再生或形成),研究成果获国际认同,并成为世界生物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前沿。
他在国内率先开展生物活性羟基磷灰石(HA)人工骨和HA涂层及其工程化技术研究,HA涂层技术及产品已覆盖国内80%以上的涂层人工关节厂,使我国生物活性陶瓷和涂层研究、生产从无到有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